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是我國南宋抗金名將鄭剛中、新民主主義革命先驅施復亮、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詩壇泰斗艾青的故鄉,區內歷史悠久,遺存豐富,赤松宮、臥羊山、黃大仙等勝跡聞名中外,賽龍舟、迎花樹、迎鑾駕、迎大蠟燭、打行鑼等民俗盛行不衰,尤其區內的大成拳、岳家拳、五經拳更是各具特色,堪稱一絕。
大成拳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由一代武學大師王鄉齋先生在學習形意、八卦、太極、少林和氣功及諸家武術精華的基礎上創立的新型傳統拳學。大成拳融合中國佛儒道文化,具有養生、技擊、理趣三大功能,被譽為中華武術的精華。它是一門身、心、靈兼修,養、練、用為一的優秀拳種,它去除了招術、套路,重精神、意感和自然力的修煉,具有習練容易、見效快的特點,深受武術愛好者和廣大群眾的喜愛。
大成拳起源于形意拳, 形意是“神拳”李洛能同門下弟子多年習練之心得,以郭云深為代表。郭云深,字峪生,河北深縣人,史稱其“半步崩拳打天下”。主其拳要旨為形中取意,意中求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主要著作有《解說形意拳經》。郭云深的主要弟子之一王薌齋先生在學習形意、八卦、太極、少林拳等傳統拳術的基礎上獨創一門新拳種。王鄉齋先生所創的大成拳體用兼備,理法俱良,功技全一,練養并舉。他的主要著作有《意拳正軌》、《大成拳論》、《習拳一得》等。
王選杰先生作為王薌齋先生的關門弟子,八十年代以來,他致力于發展大成拳事業,曾在《武林》、《精武》、《人生》、《武術健身》、《百科知識》、《體育報》、《武術報》等刊物和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意拳(大成拳)的文章,并出版了十余本意拳(大成拳)專著,這些文章和書籍,對于意拳(大成拳)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先生應邀多次來金傳授大成拳。于1990年10月,在金華成立“浙江王選杰大成拳研究會”。在原金華縣武術協會主席倪保強等先生的推動下,大成拳迅速在金華及以外地區推廣開來,目前,金華婺城區、金東區及各鄉鎮、永康、義烏、武義以及紹興、杭州、衢州、寧波、麗水、溫州、臺州等都以金華金東區為中心成立了大成拳分會和輔導站。
大成拳自創建以來,在王薌齋、王選杰兩代宗師和眾多大成拳先輩的傳播下,這一拳種在國內外武林界享有較好的聲譽和較高的知名度。金華市是全國最早傳播大成拳的地區之一,在原金華縣武術協會倪保強同志為代表的一批大成拳前輩的積極組織和倡導下,大成拳組織從無到有,習拳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在“浙江王選杰大成拳研究會”成立后,大成拳迅速在金華地區推廣開來,至今,該組織已在金華金東區、婺城區的各鄉鎮及永康、義烏、武義、以及臺州、溫州、杭州、紹興、衢州、寧波、麗水等地成立了大成拳分會和輔導站,形成了浙江省的傳播中心。大成拳有組織地全面推廣,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大成拳的傳播和推廣不僅推動各地傳統武術的發展,同時為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省武術界和文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2005年12月,經浙江省武術協會和對外體育交流中心武術部考核驗收,我市金東區被授予浙江省首批單項傳統武術之鄉,“浙江大成拳之鄉”這在全國還是首例。
為挖掘、整理、弘揚大成拳文化,目前,該拳種在浙江比德弗國際學校(金華積道山文武學校)設立浙江大成拳文化研究培訓中心, 浙江省大成拳級位評審委員會的常務機構也設在金華。目前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在省武協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在各地武協和武術愛好者的大力支持下,該拳種經組織機構建設、發展規劃、制度建設、教育培訓、對外文化交流技術工作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在全省范圍內逐步形成了較濃厚的的文化氛圍,成為加快各地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新生力量,并在今后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經金東區民族民間藝術普查領導小組嚴格評審,區政府同意“大成拳”項目列入第一批金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在2006年10月20日金區政[2006]79號文件予以公布。2008年6月23日金華市人民政府金政發[2008]54號文件把該拳種列入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大成拳博采眾長,集眾家武術之所成,它吸收了形意拳的篤整之力,太極拳沾、粘、連、隨的柔化之力,八卦掌靈活多變的身形和步法,少林拳的立禪功和冷、彈、脆、快、硬的各種力量,并吸收了儒、釋、道三家之長以及國內外各名拳精華融為一體綜合而成,故名大成拳。它的練法不同于其他任何拳學,其獨特風格是養、練、用三者并重,主張神、形、意、氣、力、法的高度統一。
大成拳的“七妙法門”包括:站樁、試力、步法、發力、試聲、推手及實作。 一、站樁:渾圓樁、技擊樁、矛盾樁、托寶樁、扶云樁、子午樁、養生樁、健身樁等各種樁法;二、 試力:鉤銼試力、波浪試力、風幡試力等;三、 步法:磨擦步、三角步等; 四、發力;五、試聲; 六、推手:單推手、雙推手;七、 實作:小成實作、中乘實作、大成實作、上乘實作之法等。
大成拳強調注重精神、意感和自然力的修煉,即恢復人類自衛搏擊本能,它沒有固定的招式,周身一動無有不動,以不變應萬變。在技擊功法上以“精神真,意念緊、動作松”為原則,體現道家天人合一、無為而有為的思想境界。
岳家拳
原名岳武穆拳,該拳式的主要特點是以柔克剛,有四兩撥千斤之功,是以靜制動,有避實乘虛之效,又有快找慢來巧打掘的應敵之巧。傅村全鎮學過“岳家拳”的已有2600多人。
五經拳
“五經拳”亦稱“五擒拳”、“五禽拳”、“五徑拳”,還有“蒲塘五經強拳”之名,起源于金東區澧浦鎮蒲塘村,在清朝康熙年間已盛行。
蒲塘村在解放前是富甲一方的名村。蒲塘“五經拳”,村中年長者均會,小輩亦有,以村中69歲的王立成為最,授徒無數。
“五經拳”的由來很有意思,據說當年村里的拳種很多,有南拳、北拳、鳳陽拳、義烏拳、自立散撤拳等,各立門戶,各自成派,套路不同,招式不一。蒲塘村人各練各的,互不相干。后來,有些人發現自己村里地勢高低不平,宋明時代以來房子建筑間距近,叉路多,轉彎多,小弄堂多,有的拳派和套路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施展。于是這些人就根據蒲塘村的這一地形興建筑物的特點,吸取各派拳路優點,獨創出適用于小弄堂散打,易攻能守,能以少勝多的“五徑拳”。從此,“蒲塘五徑”便四鄉聞名,奕世傳承。
蒲塘五徑拳的發展最有特色的是兩個時期:
一是在清末義和團起義失敗之后。有位叫“化師”的永康拳師游走江湖,聽聞蒲塘五徑拳名震一方,便慕名來到村上切磋武藝。當時蒲塘有位自幼習武、練就一身武藝的“深五”,因不滿足自身功力,就把“化師”請到自己家中當拳師。“化師”棍、棒、拳、腳樣樣精通,他把擅長的永康拳與蒲塘五徑拳相結合,發展了蒲塘五徑拳,使之更趨完善。那段時期,村人不但習武的多,而且出現了許多高手,威震四鄉。
另一個時期是在1949年到1955年間。由于那時社會治安混亂,為了保護村民的安全,村里組織了一支40多人的青年民兵隊和一支少先隊。為了保衛家園,他們需要練好本領,于是把訓練課改為練武課。那些年,蒲塘人幾乎家家都有人練武,老、中、青、少都有,男人中達60%以上人練武。他們白天勞動,晚上練武,切磋武藝,能者為師,免費傳教。一傳十,十傳百,掀起全村練武熱潮。同時也有很多外村人前來求教,有的人還被請出村去當拳師。這一時期,打破了過去蒲塘五徑拳不外傳和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影響甚廣。那時鄰村常有匪患燒殺搶掠,唯獨蒲塘村威名遠揚,土匪不敢進村。當時政府曾授予蒲塘“模范村”獎旗一面。五擒拳是一種武術,以強身健體為目的,擒拿格斗,防身制敵為宗旨。此套拳術重在“擒”字,共有12招,一招化六共,72式,特別是擒拿手,每招每式皆 擊敵要害。
蒲塘五徑拳全套72招式,有正反兩路,可以單打和對打。它一招一式剛毅矯健、靈活多變、有攻有守,整套拳舞起來虎虎生威。拳法集中在彎腰側步身兼側,圓中作變雙做一,拳來彎臂,腳來提膝,左手平推出,右手成鉤,能攻能守,男女老少皆宜。
蒲塘五徑拳全套72招式如下:揖恭請、吊馬、金刀切玉、開弓掌、掀手、橫拳、上步拗令、一扎、一、一扎、一兜、一塌、一刀、一掀、盤上接掌、閉門掌、分掌、扭手一 、盤上一沖、一肘、盤上分掌、雙拳、雙撩手、帶落登心肘、盤上挑心肘、雙拆手、一腳頭、雙剪、左一刀、右一刀、盤上一拷、一脫、抓住一捏、一刺、起小腿、開弓掌、帶落吊馬、落膝、一掀、一脫(三次)、撩腳、一扛、盤上追掌、手、掀手橫拳、平馬拳、掀手橫拳、盤上掀手、橫拳、平馬拳、小檔腰、檔腰一肘、腿落封眼、盤上追掌、右扭手、左扭手、并陽肘、散葉、盤上雙刀、裹頭肘、盤上挑心肘、雙扎手、一刀、一腳頭、一 一沖、一肘、掀手橫拳、一拷、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