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古鎮每年向國家上繳近9億利稅,存在多名千萬級別的富翁,普遍性的富庶。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都說經濟發達之后最容易使文化產生變異,可這里卻完好地保存著諸多傳統習俗、民間文藝,富裕不一定會丟掉傳統文化在這里得以證明。這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勝芳,有著眾多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者的勝芳,有著傳統文化青年追隨者的勝芳。
很難想象在現今如此物質化的世界里,當地有這樣一個熱心團體,他們在業余時間自發自覺地記錄、保護著本地文化遺產項目?!按蠛⒆宇^”、“玉麒麟”、“逍遙中秋”、“我愛高蹺”等可愛的名字,是一個個熱愛家鄉文化青年,他們常騰出自己的家,義務協助各地來的學者進行文化調研。作為當地聞名的傳統文化保護者的集結號手“大孩子頭”,更是這些青年的優秀代表。
“大孩子頭”真名叫王晟,他是一名天天和孩子打交道的小學老師,是個真正的孩子頭兒。作為“博導”——博士生導游,王晟這幾年每年都義務接待來勝芳考察民間文化的研究生和學者,他協調安排吃住,利用業余時間全程陪同專家、學者、學生走街串戶地做調查,不辭辛勞。這些年工作下來,作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衛士”, 他每天晚上固定讀書2個小時,寫作1個小時,多篇關于勝芳非遺項目的文章見諸于刊物。六年中,王晟業余精力都撲在了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研究上。一談起勝芳文化,這個“大孩子頭”就充滿了驕傲和自豪,相關話題滔滔不絕。
永遠的遺憾
說起為什么如此專注和癡迷傳統文化,王晟不無感慨。其實,一直受到嚴格忠孝教育的王晟,小時候看了不少書,但是很多是西方文學。一直到2007年,他還誤認為民間文化就是迷信,而一次特別的采訪徹底轉變了他的觀念。那是2007年,由于喜歡詩歌,王晟去采訪了當地一位七十多歲的夯歌能手。老人會唱一百多段當地民歌,還會花會里高蹺會的唱段,一個個新奇的曲調,一段段優美的歌詞,深深地吸引了王晟。他驚異于傳統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一點不遜于西方文學。夯歌是一種勞動號子,幾十年前人們蓋房時靠人力來砸夯以使地基結實,為了砸夯時力量能夠均勻,這就需要幾名夯手動作協調一致,所以形成了夯手邊砸夯邊唱夯歌,這樣各地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夯歌體系?,F在隨著人們居住方式的改變,歷史上靠人力砸夯的習俗,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幾十年,能唱夯歌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當時,由于僅僅拿了個筆記本,他記不下來所有的內容,后來就和老人商量用錄音機錄音。由于工作繁忙,半年后他才付諸行動,可到了老人家里,得知老師傅已經到了肝癌晚期,再也唱不成那優美的曲調。老人的去世給王晟當頭一棒,他心想,再不能出現這種遺憾。
為了把這些民間文化留住,他組織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對他們進行文字整理、錄音、錄像、照相,然后將這些寶貝放到當地的網絡上進行宣傳。
走進田間地頭
作為河北重鎮,勝芳,現存有大量的民間信仰、鄉儺等傳統文化,而武術、戲曲、音樂、舞蹈等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多以花會的形式表現出來,光花會在勝芳自古就有“七十二道”之說,言其數量之多,在它們之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達到了千年左右。作為一個千年古鎮,這里堪稱華北地區民間文化的富礦。
為了不讓類似夯歌老人的悲劇再次出現,更充分地了解民間文化生存現狀,從2007年的暑假起,“大孩子頭”和幾個志愿者自發組織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小隊,開始了對勝芳鎮內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摸底工作。幾年下來,整理出了五六萬字的文字材料,照片也有一千多張,還有長達十幾小時的錄像和錄音,甚至一度還動用了鎮里唯一的一間錄音棚進行音樂的錄制。隨著走訪的深入,他們發現那些傳統花會、民間信仰等民間文化遺產現狀差異很大,有的蒸蒸日上,有的日薄西山,有的已經消失了十幾年,更甚者才剛剛解散。
越深入了解,他們越覺得民間文化的魅力無窮,從那時起,他們就有意無意地關注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當地的非遺項目進行田野調查。從2010年起,王晟利用節假日對勝芳鎮周邊做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調查,他發現老人們能如數家珍談起舊時當地民間文化的盛況,可到了今天有些民間文化陸續都消失了。藝人們也都改行了,另謀他路。更為可怕的是,各地的非遺項目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傳承了。
傳承“試驗田”
碰到最多的就是“現在沒人學這個了”,“我們最愁的就是人,尤其是年輕人”。各個項目無人可傳,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里,大部分非遺傳承現狀就是:幾乎都是靠一些老人來維持項目的存活。那人都去了哪里?尤其是年輕人去了哪里了?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村里的年輕人不是去上學就是去城里打工了。村里只剩下了一老一小,形成了“文化真空家鄉”的局面。而城里大多數孩子面臨學習壓力,沒有時間去從事民間文化的傳承。他調查到原來有個村子擁有傳統音樂會,現在盡管成了國家級非遺項目了,錢不愁了,可是村里卻沒有年輕人來學了,前景頗為不樂觀。
“大孩子頭”看到非遺傳承困難的癥結所在,就從勝芳鎮內的一些文化遺產開始了試驗。作為一名小學普通教師的王晟,天天接觸的就是孩子。在2009年春,他和學校的音樂教師合作,利用MP3采錄了一位老者的代表性夯歌,音樂老師學會了教給四年級的學生。足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學生們才初步地掌握了這六分鐘的夯歌。學校又用泡沫制作了道具夯,并且找到了幾位砸過夯的老藝人,手把手教這些學生們砸夯的動作和要領,以及動作和歌曲的配合。又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學生們終于能做到像那些砸夯的熟手一樣,邊做動作邊唱夯歌。這種表演唱作為一個節目,參加了學校的“六一”聯歡會和鎮上民俗展演的演出活動,并為大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表演過,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上У氖沁@種形式無法堅持下來,因音樂教師的退休而陷于困頓。
入會的成功探索
為非遺尋找傳承人,王晟一直在尋找、等待合適的機會。2011年元宵節后,當地一檔傳承了六七百年的跨鼓老會欲尋找一批孩子,跨鼓會要求的是孩子入會,不是老藝人到學校里教學技藝。因為會中有規定,此門技藝不得外傳出勝芳鎮,故只教勝芳鎮的孩子,而勝芳鎮的學校中有大量的外地農民工子弟。勝芳跨鼓老會,明初隨軍隊來到勝芳,是一檔皇封老會。更為珍稀的是,歷經千百年的洗禮,目前在中國,這種以單錘擊鼓的表演方式保留下來的鼓樂已經為數不多了,并且勝芳跨鼓老會的鼓曲保留完整,舞蹈六百余年沒有變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
知此消息后,“大孩子頭”發動班里本鎮籍的學生報名參加,前后共有16名學生加入到勝芳跨鼓老會。孩子們以傳統的方式進入了跨鼓會,舉行了傳統的拜師儀式,遵守會中定下的各種規矩,每周的周六、周日下午兩點到會中學習鈸舞和敲鼓。他們從農歷四月份后就開始參加當地的各種活動,如火神祭祀活動、中元節廟會及元宵節花會走街等傳統民俗活動,平時服務于當地的白事。孩子們入會一年多來沒有一個退出跨鼓老會,都深深地愛上了此檔傳統老會,每周都會積極地去會里學習,技藝現在已相當純熟。非遺項目尋找傳承人的努力,終于成功了。
2011年,“大孩子頭”為當地的一檔最古老的武術會尋找到了幾名傳承人。按會里的規矩辦事,讓學生成為會中的弟子,“有根有派”地傳承,保證了項目的延續。
作為非遺保護者王晟認為,“這些年許多地方都在打造文化,可是與其打倒自己的真文化,而造出一個不倫不類的假文化還不如傳承好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成為我們現代化發展中的加速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所以越是現代化,越要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