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地溝油,經過綠色化學合成工藝進行優化處理,變成了可廣泛應用于汽車燃油的生物質柴油;創制強優勢小麥雜交種的新方法與新技術,可選育出增產10%~20%的強優勢雜交小麥;配備了壁面爬行、地面移動、空中飛行小型機器人等的多機器人立體化反恐救災系統,在原本人力不能企及的地方大顯身手……
上面這幾個亮點多多的新技術項目,都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并且已有效益開始呈現。本期“特稿”就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十年規劃進行解讀,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從總體上看,北京的基礎研究成果積累的優勢還需要充分轉變為核心技術研發優勢,大量高水平自然科學成果的價值還需要充分的挖掘利用,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基金成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作用。
當污染與農藥給人類健康帶來越來越大的威脅時,人們渴望一種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有機生活,并以此來應對種種難以預測的隱患。這個概念,當由“有機食品”演化而來。然而,什么是有機食品?它與我們過去常常提到的“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有啥不同,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并準確地區分開來。本期“特別策劃” 的幾篇主題文章《舌尖上的綠色》和《有機食品的“前世今生”》,跟大家說的就是這些事兒。
吃的“綠色”難,吃的“放心”也不容易,如今的人們,心里有太多太多的顧慮。比如,轉基因技術自面世之日起,就一直面對著如此這般的拷問和憂思:轉基因是“天使”還是“惡魔”?轉基因產品到底有沒有安全隱患?轉基因作物種植會帶來生態安全問題嗎?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會不會改變人類基因?我國是否應該積極發展轉基因技術?本期“專家訪談”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于發,解讀了八個著名的“轉基因事件”,并就“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這一話題進行了一番對話。
的確,近幾十年來,由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新的遺傳科學所引發的疑慮,遠遠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其他技術革命給人們帶來的困惑。置身即將到來或者說已然到來的生物技術世紀,不能不思考如下一些問題:我們應當選擇怎樣的生物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同時能夠認識到并且可以有效規避它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是否應該以新的眼光來看待基因改造生物?
當我們對相關問題還吃不準的時候,或許可以說:不管怎樣,做好轉基因安全管理,就是最好的應對。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