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科學研究絕對是一份細活、慢活,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做出點成果。特別是基礎研究,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看不到收益。”
中科院院士童坦君表示,做科學研究需要“慢性子”、需要更多的耐心。
“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人們急于求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做基礎研究風險很大,可能干一輩子都一事無成。可高等學府里應該有人坐冷板凳,不能都搞‘熱點’,否則國家不可能成為強國。要想成為強國,就得多做真正有開創精神的工作,而不是跟在外國人后面‘修修改改’。”
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師昌緒直言,我國真正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太少,很多年輕人“不是想當官就是想當企業家”。
“現在看來很hot的東西,已經follow了。對于一流大學來講,不能只滿足于跟蹤、模仿。必須做冷門的東西,因為只有那個地方才可能創造新的知識,才能真正確立自己在學術界的領先地位。”
清華大學教授王希勤表示,一流大學科研要從熱轉向冷。
“科技創新,重在自主,貴在轉化。一直以來,科研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研發,不重轉化’‘重發表,不重運用’的現象。我們評判科研水平高不高、科技‘含金量’怎么樣,關鍵是要看‘轉化實績’。”
浙江省省長夏寶龍表示,科研水平高不高,關鍵要看“轉化實績”。
“國家應該在媒體上加大科普投入,以提高全民素質,提高國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科教興國是國家戰略,國家要像支持科技人員搞研究一樣,支持媒體搞科普。尤其是啟發、喚醒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才智。”
多位科學家呼吁,科普不僅是科學家的天職,也是媒體的責任。
“我不明白,為什么所謂的煙草科研在我國還能獲得有關獎項?為什么‘低焦油等于低危害’之類的說法大行其道,甚至成為煙草公司推銷產品安全性的理由?國際上大量研究已經證明這都是偽科學!”
衛生部部長陳竺痛陳控煙進程遲緩。
“一個項目的成功,常常是三四個單位通力合作的結果,它們實際上都起了作用,如果非要分出排名先后,那排在后面的單位很可能就不那么賣力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呼吁,科研項目各參與者的價值和作用都要得到相應尊重,別讓排名先后影響科研合作。
“拿解題來說,如果解題步驟和教科書不一樣,即使答案正確,不僅不為新思路加分,往往還會被老師扣分。這樣一路讀下來,國家自然缺少創新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周世寧表示,轉變教育方式才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