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爆料,湖南高校負責職稱評審的評委名單剛剛確定即遭泄露,身為評委的警察學院教授劉一兵在賓館“開房收錢”。5月4日凌晨,湖南省教育廳對此事進行了回應,稱該廳高度重視微博上反映湖南警察學院劉一兵教授在2011年度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中的違紀違規行為,“目前已終止劉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專家資格,有關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2012年5月6日《新京報》)
雖然有關細節還有待主管部門進一步核實,但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所反映的情況應該并非空穴來風。記者聯系到一位曾前去給劉一兵送錢的湖南高校的副教授,他描述了2012年5月2日晚的情景。該副教授說,當天到新天賓館,剛上4樓就看到很多人等在走廊上。當時一個等著進去送錢的教師對他說,“找劉主任要一個一個來”,都進去了不好說話。事實上,職稱評審的腐敗現象早有耳聞。只是這次的腐敗發生在高校,而劉某作為一名教授在賓館“開房收錢”公開受賄,性質之惡劣確實駭人聽聞。
按道理說,評委名單是掌握在教育部門的手中,參評者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知道評委名單的。那參評者是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知道劉一兵是評委,以至在當天晚上就排隊送禮的呢?這說明,在教育部門的內部出現了“內鬼”。正是這一個或多個的“內鬼”,把屬于機密性質的評委名單,泄露給了參評者。可以說,這些“內鬼”才是職稱評審腐敗的源頭。對這些“內鬼”必須要追查,予以嚴懲。
據悉,職稱評審腐敗現象也并非近年才有,“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并且已經成為了行業潛規則。一般的規矩是,給每位評委送的紅包是5000元,此前是3000元,如果評不上還會退還。一位高校教師因揭露這一潛規則,受到一些同行的埋怨。一位女同行帶著哭腔對他說,“你當一輩子講師不打緊,現在評委被你折騰得調換了,我們的紅包白送了,一年的辛苦白費了,你能改變什么?”職稱評審腐敗的后果無疑是十分嚴重的。在高校,職稱是對教師學術水平的肯定和認可,并且與工資、津貼、住房等聯系在一起。正因為職稱的重要,所以職稱評審腐敗現象,嚴重挫傷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它所引發的后果,是劣幣驅逐良幣,使正直有才之士難以脫穎而出。
職稱評審腐敗之所以存在,根在評聘工作不透明、不公開。評審委員會的委員們贊成還是反對,贊成的理由是什么,反對的理由是什么,外人并不知道,當事人更不知道,沒有透明度。職稱評審過程中透明度不夠,給一些人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方便,也為一些評委排斥異己增加了更多的機會。其次,是監督機制不健全。長期以來,職稱評審過程中,由于過分相信專家,對于評審專家沒有切實的監督措施。每個專家在評審過程中公正與否,全憑這些專家的道德和良心,沒有一個有效的監控措施,也沒有有效的事后審計制度,造成了“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
要讓職稱評審腐敗不再發生,至少要有這三招:一是要改革職稱評審的方式,改變目前職稱評審“暗箱操作”的模式,用公開、陽光和透明的程序驅散職稱評審過程中的腐敗;二是要加強對職稱評審的監督,特別是要引進社會化監督,可以成立一個被評審人員組成的復查小組,在各個評審環節進行復查監督,而且這些人在專業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詣,可以執行有效監督;三是要加大處罰力度,對腐敗的評審專家以受賄罪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