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食安委:紅燒肉添加劑“肉寶王”配料不違規。有媒體報道,一些餐館用復合添加劑“肉寶王”給紅燒肉增香,引發公眾對其安全性擔憂。5月3日,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顧振華表示,“肉寶王”的配料并不違規,但從安全性和必要性看,應盡量少用或不用。
(2012年5月4日《長江商報》)
紅燒肉添加劑“肉寶王”配料不違規?而此前據媒體報道,這種添加劑堪比罌粟容易上癮。采購該添加劑的廚師稱,用它做出來的紅燒肉,他們自己不會去吃。有專家也指出,“肉寶王”是一種混合添加劑,成分十分復雜,對人體確有傷害,但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還沒有明確規定。一種“對人體有害”且“容易上癮”、連廚師自己都不敢吃的東西,居然“并不違規”,再次暴露了我國在食品安全監督方面存在的法規和標準空白。
類似的監管空白并非只存在于紅燒肉和“肉寶王”。當“牛肉膏”內幕被媒體踢爆后,廣州市工商局作出回應,稱此類的食品添加劑屬于調味品性質,只要生產和使用證照齊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那么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使用,只要國家還沒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兩者的說法何其一致!
廣州市工商局和上海食安委的回應,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法無禁止皆可吃。乍一看,這種態度很客觀、很“法治”,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只要生產和使用證照齊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消費者就可以吃了嗎?三鹿奶粉還免檢呢。在尸位素餐的監管面前,所謂的“證照齊全”和“國家規定”神馬都是浮云。
還有更離奇的。據媒體報道,記者在南京市長虹路的副食品批發市場發現,“淀粉香腸”6塊錢一斤,其實是淀粉混著色素做的,里面只有白色的肥肉是真肉!這些東西聞著香、看著艷,多吃有害,但就是沒有“標準”不好管。質檢部門的一位人士稱:在按照國家腌臘產品的生產標準對大市場的香腸進行檢測時,對方竟然狡辯說他賣的是“飼料”。這樣一來,如果按照飼料的低標準來衡量的話,自然就合格了。人吃的東西竟然拿飼料的標準來衡量,是不是咄咄怪事?
老百姓之所以對千奇百怪的食品添加劑膽戰心驚,一是擔心其存在過量使用、違規使用等問題,二是擔心有黑心商販“掛牛頭賣豬肉”,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從媒體的報道和平常的生活經驗來看,上述問題確實是存在的,在一些地方還比較普遍、相當嚴重。而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指向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政府部門不立即清查濫用添加劑的不良行為,反倒跟消費者大談特談所謂的“不違規”和“法無禁止”,是否有“轉移視線”甚至是“推卸責任”之嫌呢?
現如今,不少監管部門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都會拿出“缺少標準”、“沒有相關規定”之類似是而非的理論來進行搪塞。其實,很多常識性的東西,即便沒有標準和明確規定也不應成為管理的盲區。比如牛肉膏的事情,原本是豬肉,有人偏要加工一下冒充牛肉,這難道不是欺詐行為嗎?再比如“肉寶王”,既然你承認“從安全性和必要性看,應盡量少用或不用”,為什么不出臺措施管一管呢?相關部門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卻不去研究如何加強管理、解決問題,怎么看都不是負責任的態度。也難怪在“漂白蘑菇”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大多數人都寧可選擇相信小學生,也不愿選擇相信相關部門。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民以食為天,食品的質量關系著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如果出了問題后果不堪設想。現在,一提起三鹿奶粉等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人們仍心有余悸。但為何食品問題至今依然層出不窮呢?表面上看,當然是因為黑心商家見利忘義、缺少”道德的血液”;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相關部門失職失責、監管不力。如果他們都能真正負起責任來,老百姓何至于提起食品安全便膽戰心驚呢。
必須讓“肉寶王”們違規。沒有規定要制定規定,沒有標準要出臺標準,標準太低就一定要提高標準。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確保食品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