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體弱就要進補
36歲的余先生因生活不規律導致體型偏胖,正值壯年卻患上了“三高”,身體的不健康還表現在房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上。余先生的朋友介紹他飲用藥酒進補身體,沒想到適得其反。無獨有偶,年僅7歲的晨晨體質較為虛弱,他的爸爸便買來冬蟲夏草泡水給她飲用。連續喝了幾天后,晨晨夜晚竟然流鼻血了。
點評:很多男性總以為自己腎虛,習慣找“秘方”進補,但如果是常口苦口干,身重困倦的濕熱體質人盲目進補,反而會使身體愈發困乏。
另一種情況是“虛不受補”。吃了補品后引發上火的人,首要考慮是否脾胃虛弱。當胃脾的運化功能差時,吃入偏溫的補品不能被消化和吸收,就只能堆積在倉庫中,最終導致好“貨物”補品變成了“垃圾”累贅。因為補品偏溫熱,形成的廢物又難以排出體外,這時就會使人體出現不好的情況,如上火、厭食、消化不良等。因此,在進補之前,需要先調理脾胃。健脾化濕多吃山楂、淮山、茯苓等。
此外,虛不受補的人在進補時,就要避免大補,可以考慮溫補的食補,例如枸杞、蓮子、淮山等燉老鴨湯。因為鴨子性偏涼,而母雞偏熱性,同樣是燉品具有補的療效,燉鴨湯就比燉雞湯性偏平和些,適合虛不受補的人。除了在選材時注重選擇一些性偏涼的補品外,在烹飪方式上也有講究。同樣是鴨子,炒鴨子就比燉鴨湯偏熱性。
誤區二:中藥成分越少毒性越弱
白先生在醫院中醫科治療時,看到醫師開的藥方里只有幾味中藥,他感到有些“不踏實”。“只有簡單的幾味藥,治療效果是不是不夠好?”不過,白先生自我安慰說,“這樣也好,是藥三分毒,藥越少,毒性也就也弱了。”
點評:藥方是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搭配的,中藥的配伍不在于多寡,在于搭配的療效是否夠好,同時又在患者身體的承受范圍內。一個藥方里中藥的成分是相互作用來達到此目的。
中醫是利用藥性”以偏糾偏”,中藥數量越多“毒性”越大的說法是錯誤的。傳統中醫認為每種中藥都有自己的藥性,大致分有寒、熱、溫、涼四種藥性,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藥物,如淮山。其它帶有偏性藥性的藥物則成為“毒”。當人喉嚨疼痛時,就是體內有了“熱毒”,這時吃牛黃解毒丸是利用牛黃偏寒性的“毒”攻“熱毒”。
除了直接“以毒攻毒”,藥方里配伍的多味中藥還起到相互配伍減輕“毒性”。例如白芍平肝作用很好,但缺點是味苦傷脾陽,因此藥房配伍時就會加入白術調理脾胃,否則白芍的用量大,人就有可能拉肚子。而中藥的偏性越大,越會損傷人體的正氣,但是對癥下藥時治病效果也顯著,如大黃、附子、石膏等。因此,中藥成分的多少是根據相輔相成的原則配伍的。
誤區三:早上時間鍛煉最好
俗話說:“早睡早起精神好”。谷先生每日習慣早起后就沿著江邊跑步鍛煉。雖然已進入春季,但早晚溫度還很低。在谷先生看來最合適的早上鍛煉卻讓他受涼感冒了。
點評:這段時間早晚溫差仍很大,特別是雨天的早上,寒濕夾裹更容易讓人因忽冷忽熱而患病。其實在平時,最佳的鍛煉時間也是在太陽出來之后,一般10時較為合適。因為早上剛起床后,人體功能還處在較低的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漸恢復。在黃昏、傍晚的時候,大氣內的氧氣濃度最高,人體血壓和心率較平穩,建議有高血壓、高血糖的中老年人最好選擇在這個時間段鍛煉可減少風險。
延伸閱讀:
A 勞累后不宜補魚和肉
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后,有許多人要吃大魚大肉等油膩食品來補養。這種做法也是不健康的,因為大魚大肉為酸性食物,可使血液酸化,加之運動后產生的大量乳酸物質,會引起機體酸中毒,加重疲勞程度。
B 水果不宜當正餐
時下,有些愛美怕胖的女士,中午只吃個蘋果或香蕉,就算正餐了。絕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質、鐵、維生素B,很少,長期以水果當正餐易導致貧血或營養不良。
C 酒足飯飽不是福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酒足飯飽就是福。研究證明,酒足飯飽不但非福,還會給機體帶來諸多禍害:一是加重胃、腸、肝、脾等消化器官的負擔;二是極易產生疲倦;三是患有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或膽總管結石炎癥或慢性胰腺炎等病癥者,可誘發急性消化道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癥的發生,給患者帶來不應有的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