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洋葷”字面理解為第一次吃外國食品,之后多用來比喻享用從未享用過的新鮮事物,可見“開洋葷”不容易。但是近幾年各地市場上,賣“洋葷”的店越來越多,在家里親自烹飪一道進口牛肉做的西冷牛扒,用國外進口的芝士自制芝士蛋糕,也都很容易實現。對于商家來說,零售進口食材是一個新商機;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進口食材也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稍不留神就會落入“陷阱”。
市場:小包裝進口食材更受歡迎
隨著消費者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西餐也被列入了家庭用餐的菜譜當中。筆者走訪市場發現,越來越多小店開始銷售進口調料品、進口烘焙用品等,甚至烹飪主料品種也越來越多,如進口牛仔排、肉眼扒、三文魚、鱈魚等,十分豐富。
筆者在一些冷凍食品銷售店里看到,進口的西冷牛扒、雪花牛肉、肉眼扒等在西餐廳中常見的牛肉品種不僅可批發,也可零售,每500克的價格在38~58元不等。甚至連更高檔的日本和牛老板也稱有貨,但每500克要賣400多元。不過,除了牛仔骨之外,其他牛肉品種都是整塊銷售。一塊牛肉在3千克以上,如果是家庭食用,老板會幫顧客將冰凍的牛肉切成塊,再用塑料袋分裝好給顧客帶走。
在一些大型超市也能見到進口食材出售。筆者在一家超市看到,冰柜里銷售的速凍肉類大部分都是進口產品。來自美國、新西蘭、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包括鱈魚、三文魚、鮑魚、大蝦等,以海產品類居多。這些產品用真空包裝的方式分裝好,每袋大約1千克,分量適合家庭一餐用量,對于消費者來說十分方便。不同產品價格也不一樣,但每袋售價基本在100元以內。
超市里也有各種肉眼扒、西冷牛肉出售,雖然是內蒙古產的,但看上去與交易場出售的進口牛肉相差無幾,甚至更好。這些牛肉都是切成小塊真空包裝,包裝標識清晰,包括生產日期、保質期都明確說明。每份重量不到500克,還有一些300克一袋的小包裝,適合一人量。但筆者對比價格后發現,超市里的售價比市場貴許多,比如牛仔骨在市場里售價是38元/500克,但超市售價是89元/500克。
除了超市,在市內一些居住人口密集路段也都能見到進口食材零售小店。在廣西南寧市建政路一家進口食材店里,筆者看到不少進口調料品、烘焙用品都有小包裝出售。進口番茄醬包裝是管狀,只有100mL,大約一次烹飪就能用完。淡奶油也有150mL裝的,夠制作兩次冰淇淋的量。
該店老板還自行將面粉、奶精和各種調配料等進口材料用塑料袋分裝,每袋只有幾十克的量,上面沒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相關標識。老板說,因為這些材料原包裝都是大分量,一旦開封,保質期很短,多數市民不經常使用這些材料,購買原包裝不劃算。這樣分裝出售,市民需要多少就買多少,省錢不浪費,受到市民歡迎。
顧客:主婦是購買主力軍
陳女士是一名美食愛好者,不但愛吃還愛自己動手做。“早些年做西餐,找進口食材是一大難。東打聽西打聽,知道在某交易場可批發購買,就在網上發布消息,征集團購網友,達到一定人數就大家一起去買。”陳女士說。
進口牛扒每500克售價40元左右,現在菜市里銷售的鮮牛肉25元左右,與之相比,進口牛肉貴了許多。但在陳女士看來還是值得的,“雖不能說進口的就一定比我們本地的牛肉好吃,但別有風味。我要上西餐廳吃牛扒,最便宜一份也要三四十元,分量還不多。我花同樣的錢,實打實買購500克回家自己煎,可以吃過癮。”陳女士說。
與陳女士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于是才造就了進口食品受熱捧的局面。用過去的眼光看來,西餐是“小資”的東西,多是年輕人喜愛,但現在情況有所改變,年紀稍長的主婦漸成消費主力軍。
筆者在一家進口烘焙食材店里碰到了正好來采購的鄧大媽。她沒買太多的東西,只買了一小盒淡奶油正準備離開。鄧大媽說她本人并不愛吃西餐,但是孫子愛吃,她來買這淡奶油就是打算晚上做西式羅宋湯給孩子們喝。孫子不愛吃西紅柿,但是煮成鮮濃甜滑的羅宋湯,他反而愛喝。于是鄧大媽便隔三差五地做。
“餐廳的食品衛生我們沒法監督,而且用的食材也不能確保都安全,干脆自己學著做,安全衛生還省錢。”鄧大媽說。自己在家做西餐,可以不用把香料下得那么重。健康的材料多放些,比如西紅柿、洋蔥、土豆什么的,這些東西平時孩子不愛吃,偶爾換個烹飪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吃飯的積極性。這家店的老板告訴筆者,像鄧大媽這樣的主婦顧客是店里的主要客戶群體。他們采購這些西餐配料都是小量購買,缺了就買,就像買油鹽醬醋一樣方便。
在另一家進口食材店里,筆者還碰到了剛從某縣城驅車前來的吳先生。吳先生說他來市里辦事,順便采購一些制作披薩和意大利面的材料回去。在縣城找不到可購買進口食材的地方,他通過向朋友打聽,才得知城里有不少這樣的零售店,便抽空來采購。吳先生一手一大袋,他說不少是替親戚朋友代購的。
提醒:進口食材一看保質期二看進口證明
雖然進口食材正是“新寵”,零售行業也發展勢頭大好,但正因為是新興的行業,也存在一些亂象需要提醒消費者注意。
筆者在一家進口食品店看到,店內有部分商品在打8折,甚至低至5折銷售。筆者問為何打那么大的折扣,老板只說在搞促銷。筆者仔細看了T產品的生產日期,打5折的產品已經過期近1個月,8折產品則是臨近保質期,有的差半年,有的還剩兩三個月便到期了。
筆者說:“這東西都過期了還能吃嗎?”老板并不搭理筆者。有關業內人士告訴筆者,通過正規途徑進口的食品,本身到達國內就要經過一段時間,不會十分新鮮。中間再經過層層經銷商,上架后恐怕保質期幾乎過半。如果店里生意不好,遇上滯銷,就更容易過期了。按照國家規定,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是不能上架銷售的,但這家店競如此特價促銷還不告知客人,明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
另外經銷商自行將大包裝進口食材簡易分裝又沒標明具體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消費者難以了解。如果銷售情況良好,尚沒有太大問題,若是存放時間過長,或保存方式不得當,極易造成變質,食品安全有隱患。
另據筆者了解,銷售進口食品,除了要辦理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等普通食品零售店需要辦理的證照之外,還要有檢驗檢疫部門提供的相關進口證明備案。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可以向商家索要證件查看。
筆者在某交易市場的進口食品店購買進口牛肉時,向商家詢問有沒有檢驗檢疫局提供的進口證明時,有的商家爽快出示了。但有部分商家卻大膽直言:“要有證明就別到我這買。酒店里400多元的一小塊日本進口牛肉,在我這里不到400元能買到500克,你還想怎樣?”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筆者,即使作為一個銷售商,在剛入行的時候也受過騙。因為當時他不知道向供貨商索取進口證明,結果白白賠了萬元的貨款,購買了一批假奶酪。入行時間長了以后他才知道,有些知名品牌食材進入中國,是有全國統一指定代理商。若是從別家公司手里購買,十有八九是假貨。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材時,一看生產日期,二看相關進口證明,才能保證自己的權益,不至于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