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美地區與亞洲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過去幾年,兩地雙向貿易流動呈現加速的勢頭。對于墨西哥這樣的國家來說,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廉價出口產品激增意味著什么?這一新趨勢將如何影響墨西哥與歐盟(EU)、美國等傳統貿易伙伴的關系?這種貿易多元化將如何改變墨西哥與歐盟等地區的政治經濟關系,從而讓墨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增強話語權?
作為新興大國,墨西哥的影響力不僅在美洲地區與日俱增,在亞洲也是如此。歐盟視墨為戰略伙伴和親密盟友,將繼續與其合作,進一步增進雙邊關系,擴大雙方在全球議題上的合作。
墨中既是重要貿易伙伴也是強勁競爭對手
中國已成為拉美地區一個重要的貿易伙伴。在某些拉美地區,中國的貿易地位甚至超過了歐盟和美國。目前,對于所有拉美經濟體而言,中國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進口來源,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的出口市場。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事務委員會(ECLAC)預計,到2014年,中國將取代歐盟,成為該地區第二大出口市場,到2015年成為第二大進口來源。而這兩方面指標均僅次于美國,盡管過去10年間,美國來自拉美的進口份額已從60%降至40%。
2010年,拉美對亞太地區出口較2000年增長了2倍以上,比重占到了出口總額的17%。其中墨西哥的增長尤為迅速,過去5年,墨對亞太地區出口每年增長5%,如今對亞太地區的出口份額占到全國出口總額的30%。
盡管近幾年墨西哥對華貿易有所增長,但進出口比率卻極不平衡。2010年墨對華進出口比率略高于10:1,而2011年對華貿易逆差竟高達460億美元。在雙邊貿易中,中國在電子產品和汽車零部件出口方面十分強大,而墨西哥主要是向中國出口石油和原材料。中國與其它拉美國家的貿易模式也基本如此:中國是原材料的凈進口國,同時也是一個強大的制成品出口國。
在一些重要的出口市場,例如美國,中國正與墨西哥等國展開競爭。在美國,盡管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墨商品可以免關稅出口美國,但源自中國的出口商品仍正逐漸將墨西哥商品擠出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工業政策更加向出口傾斜,例如有意壓低人民幣匯率,補貼關鍵出口行業和企業。相反,墨貨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升值,同時又缺乏有力的工業政策扶持出口。此外,眾所周知,墨西哥要增強競爭力,許多關鍵領域都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例如稅收體系、能源和電信行業、勞動力市場,以及教育體制等。
在競爭中尋求發展優勢
盡管中國的強勢令墨短期前景顯得有些黯淡,但仍有一些有利的趨勢為這個北美國家帶來希望和機遇。
首先,貿易往來的增強為墨帶來了更多的投資。ECLAC(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事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中國在拉美的投資從區區幾百萬美元飆升至2011年的230億美元。盡管其中大多數投資都流入了資源領域,但仍有一些跡象表明,制造業、基礎設施及其他一些增值領域的投資都出現了增長。
盡管目前中國在墨的投資仍不算多,但有望繼續增長,就像其他亞洲經濟體的投資為墨西哥制造商和中產階級帶來的好處一樣,會使墨經濟得益。墨西哥經濟部長布魯諾·費拉里(Bruno Ferrari)表示,由于亞洲的投資,墨五分之一的就業人口都在從事和出口相關的工作,而其收入水平相較其他工作的平均水平要高出37%。
其次,跨境投資可以降低貿易壁壘,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其他市場,從而有助于促進貿易。墨本土市場龐大,生產能力多樣化,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充足且成本合理,而更重要的是,它在地理上與全球最大市場—北美接壤,并可以免稅對其出口商品。這些優勢使墨西哥能夠吸引外國投資,并擴大與拉美地區的貿易。
目前,雖然對拉美貿易的份額僅占墨西哥貿易總額的5%左右,但在汽車、電子、紡織品和食品等行業,墨已成為拉美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如果能出臺更多的政策,改善基礎設施,墨必然能在該地區擴大立足點,從而達成更多的優惠協定,以刺激跨境貿易。而這對外國投資者而言,極具吸引力。
遺憾的是,墨在許多重要的服務領域仍存在政策限制,這成為墨西哥的劣勢。根據經合組織(OECD)收集的數據顯示,墨是對待外國直接投資限制最嚴格的五個國家之一,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交通和電信領域。這些限制措施會導致經濟運行的扭曲和低效,直接損害了墨西哥經濟的吸引力。
第三,墨正在縮小與中國的工資差距。10年前,墨西哥比中國的工資水平高出幾乎300%,而目前僅比中國高出14%-15%。一些專家認為,墨可通過生產與中國出口商品互補的產品,來取代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從而提升競爭力。為此,墨可成立合資公司,利用自己與發達國家接壤的地理優勢,獲得更多的轉讓技術,由此向價值鏈上游移動。這種觀點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一些跡象顯示,北美公司正逐漸把產能從亞洲撤回墨西哥。文化相近、運輸時間更短、地處同一個時區讓溝通更簡便,所有這些方面都有利于墨發展。
作為全球兩個地位相當的制造業基地,墨西哥和中國很可能不僅要在各個行業內競爭,還要在同一條全球價值鏈里競爭。墨約60%的出口產品中含有從歐盟等傳統合作伙伴國和亞洲進口的部分(來自亞洲的比重越來越大)。由于這部分進口增強了本國出口,墨對美國順差越來越大,去年達到了1000億美元。亞洲目前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增強與亞洲的關系顯然符合墨的利益訴求,該國大力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的建立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墨可通過成為美國生產線的一部分,對亞洲出口,從而從中獲益。
歐墨合作關系將逐步增強
《歐盟-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于2000年10月。該協定適用于商品和服務領域,其中有專門章節對政府采購市場的準入、競爭、知識產權和投資等方面做出了規定。在該協定的推動下,歐墨雙邊貿易在過去11年內翻了一番以上。不過,與近幾年歐盟與韓國、秘魯、哥倫比亞和中美洲等其他一些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相比,歐墨協定就顯得相當過時了,雖然當初簽訂時也頗具開拓性。幸運的是,協定為未來的修訂留有余地,可以修訂條款,進一步開放雙方在農產品、服務和投資領域的貿易。協定中其他關鍵領域的條款也應該升級,以進一步促進歐盟與墨西哥的貿易關系。這方面的討論仍在繼續,我們希望能盡快見效。
歐洲對墨投資向來非常重要。過去10年歐洲投資大幅增長,占到墨吸引外資總額的39%,僅次于美國(占48%),遠高于歐盟在墨的外貿總額中所占比重(2011年僅占8.1%)。歐盟還是墨重要服務提供國,過去幾年,歐盟出口至墨的服務總價值穩步增長,2010年達到了30億歐元。
盡管歐盟與墨商貿關系堅固,但雙邊商品貿易仍受到了歐盟經濟危機和更廉價亞洲商品的沖擊。迄今,歐盟地區的復蘇一直十分緩慢。自2009年以來,歐盟在墨西哥進口中所占比重持續下滑,如今已從第二位降至第三位,落后于美國和中國。而墨對歐盟出口的回升速度也低于對亞洲和美洲其他貿易伙伴國出口的回升速度。2011年,歐盟與墨的貿易總額為400億歐元,其中歐盟有75億歐元順差。不過,由于歐盟出口至墨的大量商品和半成品都會在墨組裝后再出口至美國,因此,墨對歐盟的貿易逆差會在很大程度上被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所抵消。
歐盟還是墨重要的投資者,其中51%的歐盟投資進入了墨金融服務業和旅游業等服務領域,36%流入了汽車制造、化工、食品加工等不會與亞洲勞動密集型出口商品正面競爭的高附加值行業。只要墨放松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限制,歐洲投資者就很容易從中獲益,墨商業環境也能大大提高競爭力。墨制造業基礎的實力也有賴于其與歐盟的商貿關系,因為墨出口至歐洲的商品中,約60%都是制成消費品。相比其他拉美國家,墨出口至歐盟的原材料相當少,石油占出口總額的22%,農產品僅占7%。
歐盟與墨西哥之間的合作還遠遠超過了貿易和商業的范疇。2000年生效的歐墨協定只是更廣泛的《經濟伙伴、政治協作和合作協定》(簡稱《全球協定》)的一部分。自后者生效以來,尤其是最近幾年,雙方保持著在多個領域議題上進行的政治對話,議題范圍從社會融合、公正和人權,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文化和教育、科學和技術等,不一而足。
面對氣候變化、能源、食品安全、全球經濟與安全等全球議題,這種機制有助于為加深雙邊協作奠定基礎。歐盟與墨西哥還在2008年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兩國在全球議題上的雙邊合作帶到了一個更廣泛、更有戰略意義的新高度,促進了雙邊關系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歐盟希望看到墨西哥在國際關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認為這是墨經濟實力增長的必然結果。作為一個與美國接壤的新興經濟體,再加上其自身富有在全球極受歡迎的文化底蘊,墨很有可能崛起為一個“中等大國”,無論在發達世界,還是發展中世界,都會成為一個有信譽的對話者。
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即綠色)增長領域,墨已然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憑借2010年12月在坎昆主辦的氣候變化峰會,墨獲得了一次重大外交勝利。此次峰會顯示出,即使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綠色”和“發展”之間也不存在沖突。作為經合組織成員國之一,也是第一個擔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的拉美國家,墨已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一個有力的捍衛者。歐盟正與墨西哥密切合作,助其主持的G20峰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