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語、自我與認同:沖突與移置研究》一書,圍繞阿拉伯語的象征功用,對當代阿拉伯社會與海外阿拉伯移民社群的思想與心態變遷進行了細致分析,從阿拉伯知識分子的視角探尋阿拉伯政治與社會發展歷程。
巴勒斯坦裔英國學者亞希爾·蘇萊曼(Yasir Suleiman)最近出版的新書《阿拉伯語、自我與認同:沖突與移置研究》(Arabic, Self and Identity: A Study in Conflict and Displacement,以下簡稱《沖突與移置》)圍繞阿拉伯語的象征功用對當代阿拉伯社會與海外阿拉伯移民社群的思想與心態變遷進行了細致分析,是一部從語言和文化視角解讀當代阿拉伯政治與社會發展歷程的重要文獻。
近期的阿拉伯政治研究主要側重于對政治活動進行結構和因果分析,鮮有對語言政治屬性的關注。蘇萊曼試圖通過《沖突與移置》打破學科偏見與壁壘,對阿拉伯語的象征功用及其政治效應進行合理的定性研究。
《沖突與移置》涉及了現當代阿拉伯社會與政治變遷的諸多方面,反映了語言的象征功用在阿拉伯政治生活中的豐富表現,主要通過阿拉伯語同阿拉伯世界的內部矛盾、對外沖突和社會變革的三個層面做出論述,并比較了移居海外的阿拉伯知識分子與阿拉伯語相關的個人經歷或態度,分析他們對阿拉伯語采取不同立場的原因。
其一,阿拉伯語與阿拉伯世界的內部矛盾。
蘇萊曼重點討論了阿拉伯世界所存在的標準語和方言這兩大語言變體,同泛阿拉伯主義與國家主義這兩種阿拉伯集體認同之間的對應關系。
對穆斯林而言,阿拉伯語標準語是真主降示《古蘭經》時所用的語言。對阿拉伯人來說,標準語是古代阿拉伯游牧人智慧的象征,也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遺產的載體。由于這種宗教和民族的雙重屬性,標準語被阿拉伯人認為是連接各阿拉伯國家和全世界穆斯林群體的主要紐帶。因此,重視并使用標準語往往帶有同情或肯定泛阿拉伯認同的象征意義。蘇萊曼用自己的經歷印證了這一點。在2004年至2008年間,他本人在集訓阿拉伯各國教師時,堅持使用一種不帶方言發音特性的現代標準語,并刻意隱瞞自己的巴勒斯坦出身和在約旦的成長經歷,使受訓教師無法猜透他的背景。在書中,蘇萊曼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對自己當時的行為作了仔細剖析。他提到,他對標準語的強調是出于他對泛阿拉伯主義在當代阿拉伯政治中被日益邊緣化這一現狀的不滿。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在進行政治決策時主要考慮本國的利益,而非作為整體的阿拉伯民族的利益。
與之相對的是,方言則往往被用作壓制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并彰顯地域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元素。書中提到了埃及裔旅美學者、哈佛大學教授萊拉·艾哈邁德的主張:埃及人首先應該有埃及認同,埃及人有權利使用自己的母語—埃及方言。
其二,阿拉伯語與阿拉伯世界的對外沖突。
蘇萊曼花了很大篇幅討論了旅美巴勒斯坦裔學者愛德華·薩義德在其自傳《格格不入》(Out of Place)中,所描述的他個人同阿拉伯語和英語之間的糾葛關系。他少年時代在埃及上學時,曾飽受學習阿語標準語的煎熬,在流亡海外多年之后,薩義德逐漸開始向阿拉伯語回歸。
書中認為,1967年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的失利,對整個阿拉伯社會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創傷。對于薩義德這樣流亡海外的巴勒斯坦知識分子而言,回歸阿拉伯語是一種在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境遇下固守自己民族身份與認同的方式。
就全球化而言,蘇萊曼也指出,英語已滲透到阿語世界的各個角落,在不少阿拉伯人心目中,英語往往同進步、財富和高貴聯系在一起,而阿拉伯語則代表了落后、貧窮和低人一等。
其三,阿拉伯語與阿拉伯世界的社會變革。
阿拉伯語的象征性功用在諸如女性解放、政治民主化和現代化等社會變革問題上也有豐富體現。蘇萊曼在書中提到,萊拉·艾哈邁德認為,在穆斯林社會,解釋與傳承伊斯蘭教經典的話語權往往為男性的宗教學者所掌握。
標準語和方言之間的矛盾不僅僅被用來凸顯兩種認同之間的沖突,也被用來推動阿拉伯國家的民主化變革。
埃及裔旅法學者穆斯塔法·薩法沃恩的態度就是一個例子。他認為,標準語精英色彩強烈,不易為普通百姓所掌握,因而成了特權階級的語言。而方言是日常生活的語言,只有使用方言才能使這些階層獲得政治話語權,才能推動中東國家的民主化進程。
自一戰結束后,基于整個阿拉伯民族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開始顯現,先前被宏大意識形態所壓制的地域、民族、宗派、部落、性別和階層間矛盾紛紛涌現并被政治化,社群與派別的利益成為阿拉伯世界局部政治和軍事沖突的重要因素。《沖突與移置》從語言意識形態入手,對阿拉伯世界紛繁復雜的“認同政治”進行了一個初步梳理,給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思路。
當然,作為一部以主觀、定性分析方法為主的著作,《沖突與移置》面臨著一個方法論上的軟肋,即研究者的政治立場與偏見無法避免。蘇萊曼對此非常清醒,他在本書的第一部分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深刻剖析了自己在阿拉伯語和民族認同問題上的立場,讓讀者在閱讀他對其他觀點、立場和語言現象的分析時能有一個明確的參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