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專題培訓班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說,盡管不少中央企業已經啟動風險管理工作,但某種程度上是將其作為響應國資委的號召,重視程度和工作主動性遠遠不夠。
顯然,目前央企風險管理的效果并不盡如國資委的意。國資委官員批評部分中央企業風險管理流于形式,警示的是央企風險管理目前仍只是看起來很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央企領導人雖重視,但風險管理被視為形象工程,而非實質性推進,也沒有形成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和風險應對的系統風險預警體系;二是風險管理畢竟是需要成本的,央企領導人并未將其真正納入日常管理當中,造成風險管理與日常管理出現“兩張皮”的現象,風險管理制度流程成為擺設,風險管理崗位或者被邊緣化,或者明高實低;三是央企領導人雖重視,但無魄力,畢竟央企內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并不是那么好處理,強硬的風險管理必然造成各種阻力,現在社會各界呼吁央企改革但改不動,央企內部更是如此;四是央企領導人的官位并不會被風險控制不力造成的嚴重后果所左右,這兩年中部分央企都曝出巨額虧損,但其領導人并未被追責,或即使偶爾被問責,很快又卷土重來。如此問責機制,央企當然也就沒有動力去搞風險管理了。
實際上,國資委自2006年就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目前央企總部層面風險管理專職人員平均也達到5人左右,中國石油、中化集團等企業風險管理團隊規模都超過20人,但是央企的風險管理依然存在嚴峻問題,形式大于實質,不管是在財務管理,還是投資決策,以及薪酬福利、內部控制和違法違規等風險的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軟肋。中海油也好,中石油也罷,抑或是中鋼集團,審計署的一紙紙審計公告和社會媒體披露的各種隱匿現象,實際上都顯示央企的風險管理十分不足。
曾任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的陳九霖9月初在接受FT中文網采訪時含蓄地表示,央企在決策機制、領導人選拔和風險控制上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比較而言,還是要規范一點。而陳九霖在2003年曾經在一起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折戟,給中航油帶來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如果說經濟高速發展時,央企的風險管理尚不顯得那么明顯,日子不管如何過都會很富裕;那么在經濟減速時,央企將不得不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而風險管理不當將放大這一風險。財政部9月17日發布數據顯示,1-8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790.9億元,同比下降12.8%,8月比7月環比增長1.1%。今年以來,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始終處于同比下降的態勢。其中,中央管理的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323億元,同比下降13.3%。央企利潤持續下降的現實,恐怕也是國資委批評央企風險管理不足的潛在因素。而今年5月,國資委就曾高調要求央企過緊日子。
總的來說,風險管理能否落實到位是關系企業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目標實現的關鍵。經驗表明,世界一流企業往往都有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建有比較完善的風險預警指標系統,備有全套的應急預案,建起統一的風險管理文化,從戰略決策層面到具體業務層面都嚴格執行風險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將風險管理固化于業務流程,并與日常經營管理融為一體。目前央企風險管理表面上響應了國資委的號召,但實際上并未將風險管理與各項經營管理活動特別是關鍵業務環節緊密結合,過于注重追求價值,忽視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長此以往,必然會顧此失彼。央企的跑馬圈地、央企的海外巨虧、央企的“天價某某”恐怕也就將成為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