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人:孟湄(M) 受訪人:菲利普(F)
在去菲利普的咖啡館Irresistible Café的路上,我忍不住懷疑是不是自己選錯了采訪對象:這人在商業氣這么重的鑼鼓巷里做事,怎能不受世道浮華的污染和侵擾?拐進帽兒胡同,一腳踏進那個小四合院咖啡館,就看見一只慵懶的、四仰八叉睡大覺的家貓,和院子里沿著石頭臺階在陰涼下靜靜讀書的兩三客人,我就埋怨自己結論下得太快。菲利普,這個“捷克—法國”人,無疑是典型的另類人物—做另類事,過另類生活。
Q A
Q I您來自哪里?能用一句話說一下您自己的家鄉嗎?
A I用一句話可能不夠公平,因為我是從三種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我從那里面學到了人的多樣性,這三種土壤來自法國、捷克、前蘇聯中亞地區。
Q I您對北京/中國印象的關鍵詞?
A I一團混亂但不失創造性,極端快速,極大耐心,朝氣蓬勃,對外界充滿好奇。
Q I您最喜歡北京/中國,和最不喜歡的是什么?
A I我喜歡那種不緊不慢的幽默,想主意的意識,古典的生活哲學,四川人的精神,云南的美食,自行車文化。
我不喜歡那些沒有人性與親切感的現代城市,也不喜歡這里的教育制度。
Q I在北京/中國最喜歡的一個去處?
A I我喜歡青海,喜歡北京的東城。
Q I如果在北京/中國有可能做一件事,您會做什么?
A I開一家國際書店和辦一所文學翻譯學校。
M: 你說你有3種母語,會4、5門語言,我特別想知道你的內心是如何跟從語言的,因為除了那3000多個常用詞或者26個字母,語言包含并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很可能是我們一生的支持。
F: 我管自己走過的路叫個體性(identity)的建構和解構,它是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我是說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上。其實在當今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文化上是混血的。像我這一類的人,我用patchwork (拼圖花布) 或者是mosaic (鑲嵌畫)來形容。patchwork對我比較合適,就是那種美國風格的床罩,用很多花布料一個方塊一個方塊拼成的。它是一種很純粹的美國文化的象征,最早它是窮人為了循環使用布料而想出來的一種生活辦法。早期去北美的那些移民,生活區中沒有那么多商店,于是他們就回收衣服、床單等所有的雜物再循環使用,所以patchwork這個詞完全來自美國的歷史和美國的文化。我用這個詞形容自己,是因為我覺得在對自己的個體性進行的建構中,我在做自己的patchwork,意思是把各種不同的元素聚集到一起,然后用一種非常簡單的眼光去看它們,我跟自己說,好吧,就這樣吧。我吸收了許多很不同的東西,它們都是原生的,各有特點,然后我用它們來形成我的個體性,成就獨一無二的我。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所做的不僅是集合和選擇,同時我也在創造一種新的東西;不是1加1等于2,而是1加1等于3或4或5。因為那些元素在這個場合中是這樣的,到了另外一個場合它就增加了其他的東西,然后變成不同的東西了。這么說也許太哲學了,可是對我來說就是這么一個視覺的圖像。我就是這么建構解構和重新建構自己的,這是我每天所走的道路。
M: 為什么你會成為“拼圖花布”?
F: 我母親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今天已經不存在了,早解體為捷克和斯洛伐克。這一背景就給我的個體性帶來一種復雜的東西。我的父親是個法國佬,他是法國西南部的圖盧茲人,我也生在圖盧茲。我在前蘇聯的中亞地區長大。所以我的母語有3種:捷克語,法語和俄語。我母親是翻譯,講捷克語和法語;父親是法語教師,在一個中學教法語,也講西班牙語。他們倆在捷克相遇。我的語言學習分短期的和長期的。短期的比如,我在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帶我去旅行,給我安排咱們今天所稱的那種語言夏令營;我6、7歲的時候他們送我去美國上過3個月的學,又去愛爾蘭上了6個月。我長期的語言學習是來自我的成長環境。父母親是大學里教語言的老師(法國政府派出的具有外交身份的教師),我小時候上的是塔什干的學校,那時候還屬于蘇聯。那個城市多數人都來自少數民族,從語言上講,第一語言是俄羅斯語;由于70%的本地人是烏茲別克人,所以烏茲別克語是第二官方語言。人們可以選擇上俄語學校或者烏茲別克語學校。直到高中畢業,我上的都是俄語學校,每個星期學兩三個小時烏茲別克語。在學校外,在街上,所有人都講俄語;但是如果你去市場買菜,去鄉下,那里的人就講烏茲別克語了。有些人根本就聽不懂俄語。這樣我有3種語言也就是說3種文化伴隨我長大。我母親的家在前捷克斯洛伐克中部的莫拉維亞, 那個時候在斯洛伐克地區,人們已經不講捷克語而是斯洛伐克語。在中亞那個地方,文化非常地混雜。所以我對文化的個性非常敏感。我從小的經歷就告訴我在什么地方的人要說什么樣的語言,我會觀察說不同語言的人做事情的方式有如何的不同,在想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想法又會因語言或者文化有怎樣的區別。我的童年所處的七八十年代,是冷戰的最后時期,但可謂是真正的冷戰。所以說我其實是在冷戰的兩大陣營之間來來回回,即西方和東方陣營之間。況且那個時期,東方陣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捷克斯洛伐克是被蘇聯侵略過的。而那時候西歐已經很富裕了,商店里商品豐富,建筑開始富有風格,即便你從塔什干去捷克,也好像是到了巴黎,商店里的玩具、衣服,還有各種產品,都很不一樣。
M: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在不同的語言文化間轉換的?
F: 我家人在飯桌上說法語,但是如果假期的時候姥姥來看我們,比如圣誕節的時候,那就說捷克語。還有比如在家里每天都在講法語,但一上街就說俄語。過去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是蘇聯式的。對于我們的外交人員身份,鄰居們都知道,但我們和蘇聯的中產階級一起排隊買東西。我們沒有像有些在莫斯科的法國人那樣享有外交人員特權,在整個中亞地區我們是唯一一家外國人家庭,再沒有別的法國家庭。盡管身份特殊,但是我們沒有特權。我們住在一棟5層樓房里,沒有電梯,和所有中產階級一樣排隊買菜購物,我們和別人一樣承受著物質的乏匱。我去的是俄語學校,我戴列寧像章和烏茲別克領巾。在我班30多個孩子當中,差不多有20多個來自不同的民族或者說種族。
M: 塔什干的政治社會環境是什么樣的?
F: 冷戰。七八十年代的蘇聯是勃列日涅夫時代,那是個社會發展幾近停滯的時代,但是制度尚能運轉,人們的日子勉強過得下去,沒有太多暴力事件。比起以前的暴力制度,也還算過得去吧。塔什干是中亞最大的城市,有大學。那里氣候很好,塔什干的蔬菜水果大概是世界上最好的,都是有機的,豐富極了,你差不多在全年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新鮮好吃的當季水果。但是一些基礎生活品,比如牛奶、肉、奶酪,你有時候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才能買到。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這里與巴黎或者捷克的差異太大了,商品的豐富性可謂天壤之別。70年代,超市是新生事物,你一眼就看得出來:那是3種產品和3000種產品之間的對比。作為一個小孩子,我沒有政治想法,可是對生活還是有自己的想法,至少清楚地知道什么叫不一樣和怎么不一樣。比如我們在塔什干都是穿校服,法國公立學校的學生不穿校服。我在7~10歲的年紀就已經把塔什干的生活和法國圖盧茲的生活混搭在一起了,這些不同其實是空間上的patchwork。在日常生活方面,這里與捷克之間就好比是兩個星球的區別,而且你知道人是可以從這里到那里的。三個空間各有自己的邏輯,有積極、有消極的,有你喜歡的和你不喜歡的。
M: 何時來中國的?那時捷克是什么狀態?
F: 1995年我第一次來中國,上民族大學,學漢語和蒙古語。為了活得下去我需要工作,我開始給一個俄羅斯商人做翻譯,雅寶路的一家俄羅斯公司。我的中文就是在這個時候取得進步的。老實講我的中文不是在民族大學學到的,我是在這個倒霉的工作里學的。我是從雅寶路畢業,不是從民族大學畢業的。那個時候我每天早上都要上課,然后從海淀騎車到雅寶路上班。如果順利來回一共需1個半小時。
后來我回了布拉格,很快被一家美國網絡公司雇用。那是家私人企業,他們還對新興市場的國家進行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分析。那個時代的布拉格就像三十年代的法國巴黎一般繁榮昌盛,數以千計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到那里,他們做事很麻利,腦筋也很快,成了新時代的卡夫卡人物。白天在辦公室干活,晚上去酒吧喝啤酒,沒準兒還會回到房間寫東西,立志寫出劃時代的小說。這里面有大量的美國人。布拉格的第一家非常有品質的英文書店就是在那個時期出現的。美食也發展很快,印度美食、墨西哥美食、中國美食,什么都有,都是從美國轉道而來。布拉格的文化出現了巨大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1996~1999年間,布拉格人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觀,尤其是那時候的布拉格文化生活實在是太豐富了,以至于你都認不出來那里是布拉格了,我覺得這是很積極的,但是有的人很不喜歡。(我認為布拉格擁有屬于它自己的國際色彩。)是啊,那些異國風情的咖啡館、高質量的書店,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以前這些都是沒有的。我敢說,就是在巴黎,你也不一定能看到這么豐盛多彩的東西。這是一個布拉格對世界開放的時期,拉丁美洲文化進來了,亞洲文化、中國文化也進來了,我覺得那是布拉格最有意思的時代。
M: 你的工作方向從翻譯漸漸轉向了文化傳播,但你是否仍舊對翻譯、對翻譯理論感興趣?
F: 翻譯是和我的個性構成連在一起的,它是我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注意到中國人閱讀的外國作品不夠多,為什么?因為翻譯得不好,讓人不想讀。那蹩腳的翻譯語言讓你頭疼、郁悶,你受不了讀那種爛東西。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我們有很好的文學翻譯,我們有時候這么比喻:你提及一個意大利作家,你津津樂道地說起他,旁邊會有人提醒你:“小心哎,那個譯文差不多比原文還漂亮。”詩歌是最難翻譯的,可是在捷克的文化圈里,讀翻譯過來的詩集是很正常的。那是捷克文化的一個部分。(是啊,走在布拉格的城里,很容易覺得它在有些地方像巴黎、像歐洲的別處,但是你在每條街的拐口,在每個廣場和每條小巷里,又會感受到一種只屬于布拉格的東西。)是的,這是一種對別國文化的傾聽,一種我視之為理所應當的事。比如說買詩集的人不一定是專業的搞文學或者做批評的人,但是人人都喜歡把自己當作知識分子,當作有教養的人。那個時代就是這樣。每個人的家里都有書架,書架上經常擺著翻譯的詩選詩集,有從法語、西班牙語翻譯過來的,也有從匈牙利語、德語翻譯過來的,什么語言都有。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就是一種在精神上對世界的廣泛關注。捷克有翻譯競賽,有巨大的翻譯文學讀者群。背誦詩歌在捷克倒不如在俄羅斯那么流行。在俄羅斯,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敬,你就要會背詩。我想這和文化傳統有關,特別是和那個時代的非常沉重的新聞檢查制度有關。在俄羅斯的歷史上,很多詩人被槍殺、被扔進集中營,它們的作品被燒毀。因此唯一保留它們的方法就是把它們牢記在心。俄羅斯的詩人和作家為了讓他們的作品免遭摧毀,就讓自己的詩刻在人的記憶里。有的人能把整本詩集都記在腦子里。那個時代沒有電腦,警察來家里抓人或者把人們送去集中營之前,人們湊在一起,比如說有3個人,他們約定一起背下整本詩集,每人記1/3。他們一直在腦子里保衛著詩集,直到遇見一個外國記者、一個外國出版人,那時就把它們從腦子里“下載”下來。這樣這個詩集就可以用俄文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版了。我研究過俄羅斯文學,我知道有成千上萬的詩歌都是用人的記憶、人的心保護和繼承下來的。如果你閱讀某些俄羅斯作家的傳記,比如帕斯捷爾納克,阿赫馬托娃,茨維塔耶娃等人的傳記,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這在那時都是很常見的事。所以詩歌是俄羅斯靈魂的結晶,它比捷克詩歌要有力得多。
所以我個人很關心在翻譯方面正發生的事情。比如不久前我在舊金山的圖書館看到一個小廣告—兩個村上春樹的美國譯者要做演講。我就跑去聽,跟他們譯者互動。在美國,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在所有虛構類作品出版中只占不到3%,這是在世界上最低的比例,在世界其他地方,一般會到10%,法國是15%,在法國,特別是關于中國文學的法文翻譯,已經做了大量的非凡工作。有些人只注意到法國對中國社會政治表示的態度,而我總是跟我的中國朋友們說,在向法語讀者翻譯和介紹中國文學方面(這是最體現一個民族文化的地方),法國根本用不著臉紅。我不是法國沙文主義,我有相關的數據,法國做的事情太了不起了!為什么?這很值得思索。
M: 咱們談談中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吧。
F: 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是悖論現象,如果和日本、俄羅斯比較,中國在翻譯方面的成就和收獲是極大極大的,如同明治時期的日本和19世紀末的俄羅斯。俄羅斯在那個時期把大量的法、德文學作品翻譯成自己的語言。他們也有很強很有效的語言教育。我在中國碰到的老一代學習俄語的中國人,他們的俄語水平和對俄羅斯文學的了解都是讓我吃驚的。他們都讀過經典,說明那個時候的教育方法是很有效的。我以為按著這種方法,中國今天的外國文學翻譯應該是很棒的,結果我搞錯了,我發現完全不是這么回事。我就不想細說翻譯的質量了。
M: 我跟你有同感。我覺得文學開始被卷入一種獲獎經濟、暢銷經濟、快餐經濟的利潤追求邏輯。這個現象也許不只在中國,國外有一些文學獎也開始變得粗糙。我還聽說現在有的中國作家都不讀外國文學作品了,我為這種說法感到吃驚和遺憾。 這當然和時下翻譯的質量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我想,這不是只屬于作家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是永遠待在自己的井底,還是去世界的高山眺望?
F: 中國嚴重的問題,是不應該為了趕時間、趕暢銷、趕經濟利益而犧牲知性的誠信和文學的質量,有許多作品到讀者手里時已經根本不可稱為文學了。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翻譯問題,不應把翻譯問題關閉在大學里,而是讓它和大學的課程,和專業的批評,和讀者的評判都聯系起來。翻譯,首先是向讀者挑選和奉送美的文學、真正的文學。有人說過,一個民族可以通過對外國文學的翻譯重新發現自己的文化。我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M: 菲利普,感謝你在這里展開的這個有意義的話題,謝謝你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