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寶寶為啥不愛吃飯?十個媽媽中有九個都會為這個問題煩惱,甚至焦慮。孩子幾頓吃不好,就懷疑孩子是不是缺這少那了,甚至懷疑孩子病了,抱著孩子往醫院跑。絕大多數時候,寶寶不愛吃飯并不是真的有病了,而是父母的心態及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是對兒童的心理及生理不夠了解。寶寶真的吃得少嗎?
家長似乎總嫌孩子吃得少,孩子吃得真的少嗎?以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為例,下午放學前,幼兒園一般會在三四點鐘提供一次茶點,家長四點半去接孩子,一見面立即從包里貼心地拿出一包小餅干或一盒切好的水果。到了晚上6點鐘吃飯,孩子吃不下多少,媽媽或奶奶直犯愁:“他怎么吃這么少啊!”其實,把這幾個小時的食物總量加起來,寶寶已經吃了不少。
有些寶寶尤其喜歡吃零食或喝飲料,這些食物的含糖量、熱量比較高,很影響孩子胃口。
客觀、理性地看待寶寶的進食量,不是大人才吃一碗飯卻希望孩子能吃下兩碗,也不一定要和別的寶寶比,每個孩子都是有個體差異的,定期檢測寶寶的體重、身高都在正常范圍即可。要想寶寶胃口好,就讓他按時有規律地進餐,餐前與兩餐之間最好不要讓他吃零食。
寶寶的運動量夠嗎?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周末帶孩子去郊外或游樂園玩,滿頭大汗地玩了一上午,平時吃飯要人喂、要人哄的寶寶,還沒到吃飯時間就喊餓了,吃起來狼吞虎咽,讓大人笑得合不攏嘴。現在的孩子運動量真是少得可憐,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上小學,基本上都是圈在房間里,沒有能量消耗,又怎會有進食的欲望呢?
追著孩子喂飯,不如追著他跑。孩子從學?;蛴變簣@回來,不要讓他看動畫片,帶他在外面瘋玩兩個小時再回家吃飯。你會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吃飯嗎?
我們成人也有胃口不好不想吃飯的時候,那時你本能得少吃點,這是我們人體的自我調整功能,少吃點可以減輕胃腸的負擔,過幾天就很可能自愈了??墒呛⒆铀坪鯖]有這樣的權利,大人們不允許他們有一天,甚至一頓吃得不好,否則就會焦慮不已,變換各種方法哄他逗他吃。就算你以愛的名義,孩子仍會感到壓抑,就算他不會反抗,他的胃腸也可能反抗(胃腸本來需要休息,你卻仍強迫它超負荷運轉,它能不反抗嗎)。
孩子只有撐壞的,沒有餓壞的,一頓或幾頓少吃點,不會影響孩子發育的。這頓吃少了,下一頓可能吃多些,其實每天吃的總量差不多,媽媽們如果有“總量平衡”的概念,很多時候就不會那么焦慮了。媽媽如果不想寶寶討厭吃飯就一定不要用強迫手段。當然,如果孩子連續幾天食欲差,媽媽要觀察他有無其他疾病的早期癥狀。
你自己挑食嗎?
很多父母自己就有挑食的問題,或者自己總是要減肥,這不吃那不吃。父母本身的挑食行為,可能讓孩子養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專家就此特別指出,如果家長自身存在偏食行為,兒童下意識模仿也會導致偏食行為難以控制。
如果你希望孩子吃飯香,你也要做出吃飯很香的樣子,孩子同樣會模仿你。就算你真的有偏食的習慣,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至少不要說出來。
你家的碗是不是太大了?
有些家長為了顯示自己對孩子的愛,不僅拿喂飯來標榜她愛孩子,甚至在餐具上也做足表面功夫——把碗弄得很大,給孩子盛很多飯。他們以為碗大了,飯量也就大了,盛得越多孩子可能就吃得越多!碗太大,孩子每次都吃不完,最后干脆放棄努力了。飯桌和飯碗像在嘲笑他的無能,為了遠離這種挫敗感,他索性就不吃了,從此遠離飯桌。
用小碗給孩子盛飯,孩子很快吃完了,但還沒有吃飽,順理成章地盛了第二碗。孩子像受到了鼓勵,越吃越高興,又盛了一碗。一頓飯能吃三碗,他發現自己竟然這么厲害,原來吃飯還能帶給自己自豪感、成就感。用小碗還便于食物多樣化,不吃這個飯了沒關系,還有一碗點心、一碗湯,吃完點心把原來的飯熱熱又吃幾口,幾個碗輪一兩輪吃得就不少了?!皟扇R一湯”或者說“三菜一湯”的多樣化比恒久不變的一碗飯更有吸引力。從此,他就不怕上飯桌了,說不定還等著上飯桌呢。
你家的飯桌是戰場嗎?
“你吃呀,我這么辛苦給你做了這么多萊你又不吃!”“不吃完這碗飯,不許看動畫片!”“你看誰誰誰,一口氣就吃一大碗!”如果說這樣的飯桌好似戰場并不過分吧。孩子在壓迫氣氛當中進食心理負擔沉重,更加厭惡反感其挑剔的食物。
吃飯是件很快樂和幸福的事,不要把吃飯與強迫、懲罰、批評、緊張、過分關注聯系在一起,這樣孩子一想到吃飯就會聯想到痛苦,反而會增加他的厭食癥狀。
你家的飯蒂夠“新鮮”嗎!
很多家長會注意到孩子一到別人家吃飯就吃得特別香。孩子總是貪新鮮的,新鮮的口味、新鮮的環境都會刺激孩子的食欲。其實和一兩個有孩子的家庭“互助”,讓每個孩子都有經常在別人家吃飯的機會,也是不錯的主意。就算在自己家吃,花點心思,多些花樣也可以讓孩子更愛吃。比如孩子吃膩了蒸雞蛋,可以買個“小熊頭”的模具,把蛋蒸成小熊的樣子,孩子又會有興趣吃了。米飯裝在碗里可以擺幾個小豆子,變成笑臉的樣子。
花樣多、新鮮有趣的飯菜是胃口好的保證。要做到一頓飯有幾種東西,一天幾頓不重復,一周不重復,其實并不難。只需要你多花點心思,孩子會覺得新鮮有趣。
你家的飯蒂夠有趣嗎?
做飯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比如讓他幫忙擇菜、包餃子時讓他搟皮……孩子的參與往往是“摻和”,大人不要怕麻煩,他對親身“摻和”了的飯菜能不多點感情嗎?
讓孩子自己動手,從扶奶瓶、用手抓、拿匙、拿碗到幫助做飯,自己動手不但培養自主能力,更能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感性認識,讓他感覺“吃飯真有趣”,讓他把食物當玩具。只需要你多點放手,一場艱苦的斗爭可能就會變成你和寶寶都非常享受的親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