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大約11個月的時候,我們帶她去好友小丁家里玩。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把她抱在懷里,她手里拿著一個泡沫玩具。突然,她饒有興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桐桐爸忙過去撿起來,遞給她。沒想到,小家伙笑嘻嘻地從爸爸手里接過之后,“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還看著我們笑,一副得意的樣子。桐桐爸再揀,她開心地又扔。
我還以為她不要玩了,就讓桐桐爸收起來,誰知小家伙一看玩具被拿走了,就“哇”地一下哭了起來,嚇得桐桐爸趕忙把玩具遞給她,小家伙才破涕為笑,然后繼續玩往下扔的游戲。因為是吃飯時間,弄得我們有點不好意思,就在這時,小丁的老公卻安慰我們說,“哈哈!告訴你們,這個月齡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考驗你們耐心的時候到了,要盡量陪她玩啊”
這句話一下子讓我寬心許多,教育專業出身的我,此時雖然還一時沒讀懂孩子扔東西背后的心理動因,但小丁老公的這一句話,讓我嚴生了關于孩子心理發展規律方面的強烈敏感。即有的知識告訴我,既然是大多數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一般都會有它的邏輯必然性,需要家長給予尊重,以便孩子自然地度過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想到這里,我開始認真地對待這個桐桐自發的游戲,和桐桐爸認真地陪她玩起來。
從朋友家回去之后,我查閱了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的資料,果然發現桐桐的這個自發游戲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她的心理發展到一個更新水平的表現。在八九個月大后,孩子正在逐漸發展出區分自身動作和動作對象關系的能力,到了第11、12個月,她就很容易把接近她頭、手、腳的東西作為外部的東西和自己區別開了。比如,你把一個小圓環掛在她的耳朵上,她很快就能摘下圓環,而在這之前,小家伙全然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體的區別,很容易把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如手指和腳趾當成玩具來玩,這才出現擺弄自己的手指、吃自己腳丫的行為。但現在,小家伙不再這么認為了,她驀然發現,原來自己發出某個動作之后,所接觸到的東西就會發生位置或性質的改變,顯然,這個發現讓她感到驚喜,因為這讓她發現——原來自己是有力量改變一些東西的,以至于開始自發地跟成人玩起像扔東西這樣的游戲。
無疑,以一個成人的眼光來看,這類游戲是簡單枯燥的,但對于一個剛剛發現自己存在的孩子而言,這類傻乎乎的游戲卻可以說是他們內心驚喜的直觀表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