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這些表述讓民營企業家們領悟到黨的大政方針不會改變,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相對穩定。這就打消了民營企業家們的各種疑慮,可以傾心于企業發展,做好長遠規劃,努力做強做大。
我國的民營企業是改革開發后才得以發展的,而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由于傳統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影響,國家權力機關和職能部門對各種不同性質的非公經濟組織存在偏見,在制定相關政策和管理、服務時往往帶有不同的情緒。
國有企業憑借著公有制經濟得到偏愛并獲得政策支持,在稀缺性資源分配、企業融資等方面得到優先照顧,占據了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國外資本、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也在稅收、土地等政策上享受到優惠待遇。唯獨民營企業沒有獲得太多實質性的扶持政策,某些領域、某些行業甚至歧視民營資本的進入。政策的不公允,造成市場競爭的不公平,導致民營資本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發展受到制約。
“十八大”高度重視社會公平正義,強調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就意味著現在有些行業被國有企業高度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民營資本、民營企業將被允許進入,參與公平競爭,將有更廣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遇。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這是國家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也為民營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民營企業多從事傳統產業,過去的發展基本上依靠量的擴張,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低效益,這樣的發展路子已經走到了盡頭,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嚴重沖擊,勞動力價格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許多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危機,求生存,圖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轉變發展方式。
怎么轉?轉到哪里去?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經濟戰略性調整,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每個民營企業都應當根據十八大這一精神,從自身實際出發,確定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積極主動適應新形勢,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并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的指標。十八大還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已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民營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全國民營企業員工總數大約有2.8億人,國有企業的員工是8000萬左右,全國工業產值60%以上是民營企業生產的。可見,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指標的實現,還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民營企業將承擔很重的任務,既是一大壓力,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就必須加快發展;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就意味著企業員工工資要大幅提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發展、低碳發展,這就需要創新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從而提高效益,提高發展質量,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