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炒茶、做茶壺、喝茶、吃茶等茶葉的綜合體驗,能在一個空間,一個時間內體驗到。中國茶葉博物館通過這種體驗,讓茶文化傳播的更深遠。 春飲茶醒腦;夏飲茶降暑;秋飲茶解燥;冬飲茶暖胃,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王建榮談及茶,如數家珍。
這家以茶和茶文化為專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坐落于美麗的西子湖畔、龍井茶鄉,占地4.5公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
體驗式文化
提及博物館,大腦中快速閃現被定格的畫面:寬闊、寒氣逼人的空間;陰暗的視線;走迷宮似的透過玻璃欣賞古董。人與文物之間那幾十厘米的距離永遠是一道無法跨過的鴻溝。
無法觸摸到的物品,漸漸讓人失去興趣,隨之便被遺忘。中國茶葉博物館沒有隨著正式對外開放而就此定格,二十多年探索,使它像時尚T臺上的新裝,聚焦著臺下觀眾的視線。
采茶、炒茶、做茶壺、喝茶、吃茶等茶葉的綜合體驗,能在一個空間,一個時間內全部體驗到,可以想象是多么令人為之向往。中國茶葉博物館希望通過體驗來傳播文化,更加為之深刻。
這也被王建榮稱之為博物館發展歷程的第三個階段——茶文化體驗。
于2011年中旬開始動工的中國茶文化體驗館是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分館,占地面積140畝,包含一個大型茶葉種植園,參觀者可以親自參與茶葉種植、采摘等茶葉制作流程,甚至還涵蓋了茶具的制作。
拋開了傳統單一以看為主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搭建一個與參觀者交流互動的平臺,在國內傳統博物館改革中尤為重要,讓參觀者在體驗中感悟茶文化。
預計茶文化體驗館將于2013年底全部完工,在此之前,博物館仍然以發展歷程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為工作重點。
再現茶歷史
1988年建館至今,已有24年歷史,王建榮將其發展共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1988--1998)為第一個階段——再現茶歷史;第二個十年(1999--2009)是第二個階段——信息定位展覽;第三個十年(2010—2020)——體驗式文化。
“博物館是一個展示茶文化的專業窗口,收藏茶歷史專業產所,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基地,是茶文化的重要組織機構,普及和宣傳是我們主要工作。”
最初十年,博物館以收集茶的相關文獻、文物資料、茶具為工作重點,通過收藏、研究、展示再現茶歷史。
目前國內有6大茶類,1千多個品種,每種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色、香、味、形表達都不一樣。這需要引導和幫助人們從靜態的文物中了解茶的品類和歷史淵源。
并且,茶文化并不是作為個體單獨存在,它與音樂、香道文化、茶席的布置、茶具、飲茶氛圍的營造等文化緊密相連,了解茶歷史的同時是對其他文化的全面認知。
王建榮作為專業人士,對茶的要求自然極高,建立在藝術品茶、科學品茶的基礎上,是大量的學習和感悟,投入了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研究。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夠真正喜歡上茶。更重要的是,茶會給人們帶來健康和心靈上的快樂。
“在泡茶、品茶、研究茶的過程中,能讓我靜下心來認真地想問題,做事情,擯棄現代人的一些浮躁。”
“和”精神
文化是一個非常抽象概念,當茶藝師通過以茶葉為載體,茶藝表演將其具體化的時候,人們便會在情景交融的時刻領會茶的文化。這便是博物館第二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信息定位展覽,結合第一階段,通過互動體驗來感受茶文化。
中國茶葉博物館就是以此種方式讓大眾在欣賞茶藝表演、泡茶、品茶、親自參與茶事活動中了解茶文化。當弘揚文化有物質作為載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件產品,那么,更能明顯的領悟文化這一概念。
“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向社會開放,以茶會友,不分年齡、性別、國籍。”王建榮表示,博物館每年舉辦幾十場茶事活動,事先會在各個平臺發布消息,如今博物館已經開通微博,運用微博發布消息,受眾面更廣。
會喝茶,不一定會品茶。博物館長期舉辦各類茶事活動,除弘揚茶文化之外,更是希望通過活動讓更多的人懂得科學品茶、藝術品茶。同時,也搭建了一個茶友們交流互動的平臺。
每年三四月份,西湖龍井新茶上市,博物館應時籌辦西湖茶會;到八月份教參觀者做荷花茶;九月份做桂花。每年報名來參加活動的都是來自各界人士,外籍人士的身影也隨處可見。
每年舉辦幾十場活動,其影響力不言而喻,除了對國內人持續滲透外,影響力也跨越了國界。王建榮此時憶起幾年前的一次西湖茶會。
美國人喜好喝咖啡眾所周知,早上起床后喝杯咖啡已經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在那次西湖茶會中,有位美國人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在活動現場喝上幾杯西湖龍井后,覺得非常好喝。
茶會結束后,這位美國人找到博物館所經營的商店,詢問如何科學飲茶。工作人員給他建議:一天喝三杯,一杯三克,一天就是九克。于是,美國人自己合算了一下,然后買下了全年的龍井茶帶回美國。
這位美國人以前只喝咖啡,那天是第一次喝西湖龍井茶。
“茶的精神是‘和’,茶文化不管傳遞給誰,傳到哪個國家,精神核心不會變。”王建榮喝茶已有十余年歷史,喝茶讓他更加平和、從容。
博物館在弘揚茶文化的同時,也盡自身所能扶助茶產業發展。
“傳統博物館以展示歷史為重要使命,我們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展示歷史部分,還有現代茶產業發展現狀。”王建榮坦言,市場上見到的茶產品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博物館作為專業機構,有責任為誠信經營的企業提供幫助,也指引消費者購買放心茶。
對于扶助的茶品牌,博物館是以館藏十大名茶的標準去綜合衡量,包括企業生產基地、廠房、技術、生產管理流程、產品質量、商標、信譽等方面。為茶葉行業樹立一個健康、公正的形象。
博物館24年的發展歷程,從第一個階段到第二階段地轉變,從隔著櫥窗看文物,到信息定位展覽,是邊學習國外經驗邊跟著社會發展的節奏在邁步。
隨著茶文化體驗館即將竣工,弘揚茶文化的方式將更加多樣化。結合精品文物和信息定位展覽,在互動體驗的過程中立體顯現茶文化將是中國茶葉博物館未來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