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經江蘇省工藝美術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定,王國祥晉升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消息傳來,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詞:實至名歸!
那么,王國祥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那些自視甚高的專業人士會對他贊不絕口、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為何能贏得業界同行及藏家的尊重?讓我們來簡單地梳理一下:
王國祥于1970年進入紫砂工藝廠,拜著名紫砂老藝人陳福淵為師,日后大放異彩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正是他的同門師兄。在這里,王國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紫砂的世界里進行學習,而且還得到了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的悉心指教。憑借著自己的勤奮、熱情與天分,更兼名師的教導,他的紫砂壺逐漸被人認可。
積極進取,提升自我
為了系統地掌握紫砂專業知識,王國祥于1974年進入南京工業大學進修,從而使自己在原料、制作、燒制、成型、制作工藝上,以及對紫砂文化的理解上都獲得了質的提升,為此后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開闊自己的創作視野,提升創作靈感,1983年,王國祥參加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的《紫砂造型制圖》培訓,藉此他在作品的設計上拓寬了思路,激發出了更多創意的火花。
根植于傳統,著眼于現代
王國祥的設計創作以方器為主,別具一格,有著獨到的建樹,但作為技術全面基本功過硬的創作者,其圓器功夫也相當了得,他的作品早已成為業內追捧的對象,并形成了個人品牌。
他的作品,植根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的靈感。紫砂創作者都有一種對于傳統的亙古情懷,這種情懷綿延至今,在王國祥身上尤其明顯。他認為,作為中國的優秀工藝,紫砂藝術必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根植于傳統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
雖然王國祥的作品立足于提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吸取傳統工藝的精華,但他并不拘泥于傳統,還勇于實踐,開拓創新,在繼承和發揚紫砂傳統工藝的道路上探索出具有鮮明個人特征的風格。
他認為,一位真正的創作者,他的作品不應該脫離實際,應該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彰顯時代精神的作品才符合當代的紫砂藝術的發展。
祥和提梁,技驚四座
2006年9月,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與創新設計評比在宜興開幕,每四年一屆的評比盛會被視為陶藝界的奧林匹克,其規模之大、規恪之高、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在這次大賽中,他創作的《祥和提梁》脫穎而出,征服了大賽評委挑剔的眼光,一舉斬獲銀獎。該作品造型古樸端莊、渾厚大氣;線條流暢;色彩柔和,竟似渾然天成。《祥和提梁》壺身為八方形,壺蓋如與圓形玉壁,壺把似玉帶橫空,該品古韻盎然,結構嚴謹、唯美,內涵豐富,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現在,王國祥的技藝已經爐火純青,個人作品在國內屢屢奪魁,傲視群雄,那些藝術含量非同一般的經典佳作更是紛紛被過內外博物院、藝術管收藏。今日的王國祥心中并不僅僅想著如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藝,他想得更加長遠,他希望紫砂藝術這件中國文化的瑰寶能夠更加奪目璀璨,作為紫砂藝術的一員,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弘揚紫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