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在人多地少的中國,田地得不到休養,只能依靠肥料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足夠養分,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綜觀我國肥料行業可以發現,“行業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高”“制假販假嚴重,優質產品經常‘陪綁’”“偷引外國微生物菌種進入國內”“氮肥使用過多,嚴重污染土壤”等現象屢見不鮮。
肥料行業的這些亂象,受害最深的是土地、農業和農民。
面對這些不規范行為,有識之士提出:實施肥料登記制度,嚴把肥料產品市場準入關;組織肥料質量監督,嚴把市場肥料質量關;加快肥料行業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步伐,促進肥料市場管理法制化……
以上“藥方”或許可以很好地治標,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治療”我國肥料行業的“亂”病。要想從根本上整治我國肥料行業亂象,還需在“科技創新”上下工夫。
據報道,被稱為“21世紀的肥料”的緩控肥目前在我國肥料市場的占有率僅為1%,主要原因是價格太高,絕大多數農民用不起。而緩控肥貴就貴在包裹肥料的緩釋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加強緩釋材料的科研開發是降低緩控肥價格的關鍵所在。
因此,我國肥料行業要轉型升級,實現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做足科技“文章”:充分利用各種畜禽糞便、作物秸稈、人糞尿等有機物料,發展高濃度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加快緩釋肥料等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新品種肥料的研制、開發與應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逐步從發展基礎化工、化肥原料,向發展高端、新型化工、新型原料產品轉變。
或許,追求技術升級,改進施肥方法,讓科技為肥料穿一件綠色環保的外衣,真正實現“綠色施肥”;整合肥料行業上下游產業資源,加強品牌建設,加大企業在產學研方面的投入,加快生產技術和銷售模式的更新換代,打造行業的“世界500強”,我國肥料行業才會迎來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