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油油的麥苗,橘黃的機井房,潔白的農用橋,“田成方、井成線、路成形、林成網”,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灑脫地呈現在筆者面前。
這里就是河南省淇縣北陽鎮常屯村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淇縣農業綜合開發不僅給田園增添了一抹靚麗的景色,還把中央的惠農政策鐫刻在了農民的心田。
走在4米寬、筆直的機耕路上,筆者心情格外敞亮。但是,在實行農業綜合開發之前,誰又能想到這里的路有多難走呢?常屯村黨支部書記張發斌告訴筆者,他們村在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前只有一條土路,一到下雨天,農用機械進不了村,農民下地勞動也極不方便。同時,農民在耕地時生怕吃虧,逐步“蠶食”土路,路越來越窄,很多地方已經無路可走了。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常屯村被納入到淇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據淇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薄報亮介紹,本來上級部門要求在農業綜合開發中修建石子路,但考慮到石子路仍有可能被農民在耕作中占用,淇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就多投了一些錢,建成了水泥路。
有了水泥路,農民下地干活兒再也不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大型農業機械也不會“望路興嘆”了。
“這可真是一座連心橋呀!”指著一座白色的水泥橋,張發斌感慨萬千。接著,張發斌解釋說:“原先這橋只有米把寬,還是個磚砌的便橋,人走在上邊都提心吊膽,每次收割機、拖拉機經過更讓人捏一把汗。當初,這座橋還是一座鬧心橋。”
“鬧心橋?咋鬧心了?” 聽了筆者的追問,張發斌仍然不緊不慢地說:“我都不樂意再提那些鬧心事啦。農忙時農民搶著過橋,吵吵嚷嚷,鬧別扭時,總拉村干部評理,評來評去沒少得罪人。”
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后,拆掉了鬧心橋,建起了連心橋,農民不再為爭著過橋鬧別扭了。張發斌說得眉飛色舞,喜悅的心情在臉上流露無遺,爽朗的笑聲在空曠的田野里回蕩。
提起農業綜合開發帶來的好處,張發斌如數家珍。常屯村5000多畝地,農業綜合開發后每畝增產300多斤,全村每年糧食增產150多萬斤,每個農民每年增收600多元。
過去澆地需要拉電線、拉水管、開壟溝、看水頭,費時費力,有時候還要排隊挨號,熬夜等候,家里沒有男勞力的,地都澆不成。如今,機井配套、管線地埋,婦女拿個鑰匙過來就能澆地,非要生個男孩兒的人不多見了,男勞力也可以出去打工掙錢了。千言萬語就是一句話,農業綜合開發讓農民的生活更加滋潤了。
聽到這里,薄報亮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豪情滿懷地說:“我們計劃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把田園裝扮得更加秀美,也讓農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淇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涌動著大開發大發展的滾滾春潮,廣袤的豫北大地,唱響了農業綜合開發的豐收之歌,孕育著廣大農民殷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