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
為了給紅田魚提供一個相對良好的生長棲息環境,稻田要經過改造才能養殖紅田魚。在稻田中開挖溝、凼,一般來講,溝寬40厘米,深30厘米,形狀根據稻田的大小,分為口字形、田字形和井字形,凼寬1米~1.5米,深60厘米~70厘米,一般開在出水口位置,溝、凼相通。溝、凼的占地面積按養殖面積15%~20%開挖。稻田設施標準,要求田塊水源無污染,排灌方便,不摻水不漏水,達到保水保肥。另外,在進、出水口處要安裝標準的一道、二道過濾網,以攔雜草和防止逃魚。
二、魚種的規格與放養
紅田魚既能單養又能混養。主養紅田魚的養殖比例可控制在60%~80%,搭配草魚或少量的鰱魚、鱸魚、泥鰍等魚種。一般每畝(667m2)投放魚種200~300尾,水源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善、水深達50厘米以上的稻田,可投放400尾。要選擇魚體光滑健壯、鱗片完整、體長6厘米~10厘米的魚種投放。在放養魚種前,將魚苗放入2%~4%的鹽水中浸洗5~8分鐘(以一半魚苗浮頭即可),對魚體進行消毒預防魚病。
三、根據特性科學投飼
針對紅田魚的雜食性特點,投飼中應采取粗、精飼料相結合。在養殖田內可放養適量的浮萍、馬萊子菜等。還要投喂配合飼料或米糠、麥麩、豆渣、動物餌料等。根據“四定”原則進行投喂和管理,每日投喂兩次,即上午8~9時、下午4~5時各一次。養殖稻田要求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好,特別在高溫季節一定要保持較高的水位。在水稻收割后,將田水蓄至1.2米以上。每月用20PPM生石灰調節魚凼水質,或10~15天施用一次復合生物制劑改善水質,預防病害的發生。
四、水稻治蟲及管理
為了確保魚類安全,稻田必須使用低毒農藥。在施用農藥防治蟲害時,應提前加深稻田水位,水層應保持在6厘米以上。噴灑藥液時,盡量噴在水稻莖葉上,減少農藥落入水中。下雨前不要施藥。噴霧時,噴霧器噴頭應伸到稻苗的中間部分,噴嘴朝上噴。也可在使用農藥時,采取一面噴藥,一面換水;或先將田水基本放干,驅使魚類進入魚溝內。為了防止施藥期間溝內魚類密度過大,造成水質惡化缺氧,應每隔1~3天向魚溝內沖一次新水。等田間藥效過后,再向稻田灌注新水,讓魚游回田中。日常應堅持每天巡查,預防水鳥、水蛇、田鼠等對魚造成危害,還要檢查稻田水質和是否缺氧,發現魚浮頭且聽到響聲不下沉,就應及時加水補氧。
五、魚病及時防治
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結合的原則,按農業部NY5071要求施用魚藥,對于有搭配品種的鱸魚,要禁止使用敵白蟲、菊酯類藥物。每月定期用0.2ppm~0.4ppm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殺菌消毒1次,每2個月用靜蟲清殺蟲1次;在魚病流行季節,每月用腸炎爛鰓寧、魚蝦多病靈等內服魚藥做藥餌投喂2~3次。紅田魚的車輪蟲病: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銅或25毫克/升的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使用1~2天后及時換水。水霉病:可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連續3天,或用25毫克/升福爾馬林全池潑灑。白皮病:可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消毒劑全池潑灑,濃度為0.2毫克/升~0.5毫克/升。腐皮病:及時口服水產用復合維生素和維生素C,連服一星期。同時,使用二氧化氯0.2毫克/升~0.5毫克/升濃度潑灑,連用3天。
(周羽英 張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