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舉國歡慶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11月9日,河南省農業科技工作會議在周口市召開。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創新基層農技推廣,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河南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和周口市農科院、鶴壁市農科院、溫縣人民政府、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代表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本刊特將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的講話摘要及部分代表的發言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創新基層農技推廣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長 劉滿倉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省農業科技工作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做大做強做優現代農作物種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為重點,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集成技術措施,改善生產條件,為全省糧食持續增產、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農民穩定增收作出貢獻。
河南農業科技工作要強化市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市縣農業科研部門要圍繞農業產業需求和農民科技需求,準確定位、明確方向、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作貢獻,實現科研和生產有效銜接,真正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河南省實際情況看,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重點是發揮好區域站的作用。要結合河南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規劃新建一批農技推廣區域站。要抓緊落實配套資金,盡快開工建設,盡早投入使用。配備得力農業科技人員,提升服務能力,加快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做好農業科技工作,各級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穩定增長的農業科技投入長效機制,為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要強化政策扶持,進一步激勵和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引導和支持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工作。要創新機制,強化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共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今后國家對現代農業的推動力度會越來越大,扶持的含金量會越來越高。具體來講,現代農業包括集約化、科技化、工程化、信息化、產業化、機械化和市場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化,沒有農業科技的發展作支撐,現代農業就不可能實現。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要創造性地做好農業科技工作,各級有關部門要用現代開放創新的理念推動農業科技,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開創農業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為建設農業科技強省,推動現代農業而奮斗。
河南3年內將新建 900個農技推廣區域站
/河南省農業廳廳長 朱孟洲
在當前河南省農業發展進入轉折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堅定不移地把抓好農業科技工作,推進科技進步,作為穩定農業和糧食發展的根本舉措,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原動力。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要持續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持續推進種業科技創新 圍繞育種創新、企業競爭、供種保障、種子監管等“四大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持續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力爭用3年時間,在河南省新建900個以上農技推廣區域站。在改善工作條件的基礎上,把體系建設的重點由“硬件”轉向“軟件”,提升推廣服務能力。
持續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各地要按照《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素質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各項要求,抓緊制定培訓計劃,及早落實培訓措施。要堅持“服務大局、分級負責、分類培訓、滿足需求、注重實效”的原則,整合項目資源,動員各方力量,依托河南農業院校,大規模開展培訓,全面提升農業干部、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業從業者的科技素質。
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發揮現有6個現代產業技術創新團隊作用,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力爭到“十二五”末,覆蓋主要優勢農產品。
持續開展高產創建活動 在河南省130個以上縣(市、區),開展小麥、玉米、水稻、花生、棉花等9種作物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各地要結合實際,進一步增加示范片數量,擴大示范片規模,提高創建標準。
持續實施“省院合作”項目。堅持專家駐點指導,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擴大范圍,推動“省院合作”項目有效開展,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糧食增產增效。
科技助力周口農業強市建設
/周口市人民政府市長 岳文海
周口地處豫東平原、黃淮腹地,是國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糧基地,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周口市糧、棉、油常年產量分別占河南省的1/7、1/3、1/4。2012年,周口市糧食總產達75億多公斤,連續10年增產增收。
實踐中,周口市深刻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市場,其中最具潛力、最可持續、最根本的依靠,還是科技。因此,周口市始終把科教興農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通過構建推廣網絡、拓展科研領域、搭建信息平臺、創新培訓模式和強化隊伍建設,著力構建適應周口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構建推廣網絡 以建設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整體推進試點市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為契機,著力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初步構建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四位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絡。
拓展科研領域 積極推動科研機構、推廣機構、教學機構、企業聯合協作,做大做強天存、地神、金源等一批在河南省甚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種子企業,輻射帶動良種繁育基地80萬畝,年產良種近2.5億公斤;周口市農科院成為全國有影響的4個地市級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之一;周口市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主導品種由以前4~5年更換一代,縮短為2~3年更換一代,促進了糧食的持續增產增收。
搭建信息平臺 以周口農網為信息平臺,以示范戶為基本隊伍,將農戶與專家手機組成“電子農務工程集團網”,廣大農戶通過手機免費撥打專家熱線進行技術交流咨詢,及時接收農業部門編發的技術信息,讓農民得到及時、便捷、適用的技術服務。
創新培訓模式 連續4年組織開展“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萬名科技示范戶大培訓”活動,選派1000名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到4516個行政村,以“農家課堂”“田間課堂”“專家課堂”的培訓形式,以“手把手、面對面”的教學方法,對科技示范戶進行大規模培訓,每年培訓種糧農民20萬人。
強化隊伍建設 以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為平臺,以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為載體,著力開展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和農業生產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培養了一支科技研發團隊,鍛煉了一支技術推廣隊伍,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推動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典型代表發言
創新育種 服務農民
/周口市農科院院長 丁欽印
作為全國有影響的4個地市級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之一,周口市農科院牢固樹立“科研立院、開發強院、人才興院、項目建院”的發展思路,銳意進取、強化創新、務實重干,大力實施創新帶動、項目帶動、服務帶動、品種帶動,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重點抓好育種創新工作 在保持小麥育種水平國內領先的同時,加大其他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力度,初步形成了學科齊全、實力特色明顯的區域性專業研究機構。育成品種數量和質量均居河南省領先水平,累計推廣面積近12億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410億元。
保持小麥育種領先優勢 小麥育種是周口市農科院的優勢學科,相繼育成小麥新品種25個。其中,國審品種11個,小審品種14個,居國內領先水平。
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應用 依托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技術體系優勢,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近幾年,通過小麥、大豆、芝麻、食用菌等國家和省級試驗站,在周口市建立了百畝、千畝、萬畝高產示范田77個。
推動科技產業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周口市農科院依靠周科品牌優勢,建立農作物繁育基地近260萬畝,為農民提供優質農作物種子10.4億公斤;生產推廣作物專用復合肥15萬噸。
發揮示范樣板的典型效應
/鶴壁市農科院副院長 莫海江
近年來,鶴壁市農科院不斷強化自身優勢,堅持面向生產、面向農民創新性地開展玉米新品種試驗與示范工作,發揮示范樣板的典型效應,在技術創新、新品種選育、產業化推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發展。
強化種質資源創新,扎實做好新品種研發工作 鶴壁市農科院緊緊圍繞玉米新品種研發工作,貫徹“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發展方針,以科研平臺建設為基礎,以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為抓手,不斷提高種質資源創新能力,為做好新品種研發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帶頭作用,為高產創建提供有力保障 鶴壁市農科院始終高度重視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采取多種措施,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目前,浚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3億多畝,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大力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實現了良種良法加良田的栽培模式 按照“專家指導、科技示范、培訓到戶、指導到田”和“小面積攻關、核心區示范、大面積推廣、持續發揮輻射”的技術推廣模式,2005年以來,連續創造15畝、百畝、萬畝、3萬畝、10萬畝小麥夏玉米高產示范方國內同面積最高單產紀錄。
搶占農業科技研發制高點
/溫縣人民政府縣長 李英杰
近年來,溫縣緊緊圍繞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這一主題,通過政策引導、健全體系、多方聯動等措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溫縣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協調全縣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制定《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獎勵辦法》,對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方面成績突出的單位或人員,縣財政給予重獎。不斷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科研條件。
健全體系 建立農技推廣體系,形成了職能明確、機構完善、保障有力的縣、鄉、村三級農機推廣體系。建立農技培訓體系,全方位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建立農技信息體系,利用媒體廣泛宣傳,有效提高了現代農業的信息化水平。
多方聯動 壯大國有科研單位,集中一切優勢資源向農科所傾斜,促其在農業研究上不斷實現突破。扶持民營科技企業,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扶持民營農科企業加快發展。培育農民科技人才,成為農業科研領域的重要力量。加強對外聯合協作。堅持走“縣校聯姻”“縣企聯姻”“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與10余個科研、教學單位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
科技研發促企業轉型升級
/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秀珍
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從事農作物種子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在科技研發、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立足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海南建立了科研育種中心,在西北建立了玉米制種基地,在滑縣建立了小麥繁種基地,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地”的南育北繁局面,實現了從經營品種到科研開發的重大跨越。我們還積極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攀親聯姻,借智發展。此外,公司還獨家買斷了矮抗58、鄭麥366、鄭麥7698及周麥系列等小麥品種的區域經營權,以此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
強化宣傳服務,促進良種推廣 多年來,我們大力實施“11331”良種化工程,利用公司科技示范園、21個鄉鎮新品種展示田、900多個村級新品種示范點,對農作物新品種進行三級示范,激發了農民科學種田的熱情,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發展速度 2012年年初,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公司科技研發綜合服務中心。建成后可開展生物育種,提高研發創新能力,加快新品種培育步伐。目前,公司正在籌建院士專家農業企業工作站,加快發展步伐,提高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