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年時間,朱連良帶領新良公司實現了一連串的跨越,不僅把新良打造成了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還使新鄉的優質小麥變成了國家免檢的高檔食品專用粉,同時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1997年,已經運轉了40年的國有延津縣糧油加工廠,終于被積弊重重的落后機制拖入了發展泥潭。就在工廠瀕臨倒閉的危難時刻,朱連良來了。在人們的質疑聲中,這個年僅27歲的年輕人,憑借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活力十足的干勁兒,神奇地讓這個老牌工廠起死回生。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接下來的15年時間里,朱連良帶領著更名后的新鄉市新良糧油加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良)實現了一連串的跨越。他不僅把新良打造成了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還使新鄉的優質小麥變成了國家免檢的高檔食品專用粉。
如今,譽滿神州的新良,憑借著手中的優質面粉,已牢牢地使康師傅、達利園、盼盼、三全等國內外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成了自己的忠實客戶,并全面帶動了新鄉及其周邊地區小麥產業的快速擴張。
初露鋒芒
對于朱連良來說,27歲是他的幸運年,這一年,經延津縣委組織部公開選拔,他被任命為延津縣糧油加工廠廠長,成了延津縣最年輕的正科級干部。
當時,雖然國有延津糧油加工廠生產每況愈下,但它依然是延津縣面粉行業的象征,備受人們關注。“這可是延津縣國有老廠啊!年輕人管理老企業能行嗎?”上任伊始,許多質疑聲就接踵而來。
“不干便罷,干就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當年的豪言壯志,朱連良記憶猶新。
面對管理松懈、人浮于事、設備老化、工藝落后、產品單一、市場封閉的現狀,朱連良果斷作出決定,要用徹底的體制改革來使工廠起死回生。
為了方便工作,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廠里。在規范各部門崗位職責的基礎上,朱連良頂著方方面面的壓力,全面大膽推行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打破了幾十年一貫制的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大大增強了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使老氣橫秋的工廠煥發出了欣欣向榮的氣象。
“我接手時,工廠一年只有60多噸的面粉產能。那時候,工人們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朱連良說:“我一邊狠抓改制,一邊全國各地跑銷售。”
僅僅一年時間,朱連良不僅成功帶領企業完成了體制改革,還迅速使產能增加至100噸。1999年,高瞻遠矚的他乘勝追擊,力排眾議建立了新廠,并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加工設備。“我當時對企業的定位就是,要盯著沿海的面粉企業,讓企業走在內陸企業的最前沿。”朱連良說。
借機擴張
2000年前后,河南省政府作出了關于“把河南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麥生產與加工基地”的重大決策。延津縣一馬當先,把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作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一號工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當時別說新鄉,就連河南省能加工優質麥生產專用粉的企業也很少,加工業的嚴重滯后成為影響新鄉優質麥發展的制約因素。朱連良敏銳地意識到,利用當地優質麥資源發展專用粉生產,無論從國家政策還是未來趨勢來看,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重大機遇。
“看準就干,雷厲風行”是朱連良的一貫作風。于是,他克服重重困難,多方融資2700多萬元,引進瑞士布勒公司當時國際一流的制粉設備,在延津縣城西建立了新鄉市第一條日處理小麥200噸的專用粉生產線。就這樣,新鄉市不能生產專用粉的歷史被朱連良改寫了,新鄉優質麥也終于找到了一條長遠的發展之路。
2002年,征塵未洗的朱連良,又并購了延津縣糧食局下屬的方便食品廠,立足當地花生資源,投資2000多萬元,建立了一條年產3萬噸濃香花生油壓榨、精煉、罐裝一體化、多功能的生產線,開發出系列化的家庭中小包裝食用油,填補了新鄉市不能生產國標一級大豆、菜子色拉油等高檔食用油的空白。
2003年,他又一鼓作氣收購了延津縣糧食局下屬的掛面廠,投資800多萬元新上了兩條精制營養掛面生產線,拉長了產業鏈條。
2004年10月,總投資4700萬元、引進意大利GBS公司國際先進磨粉、配粉設備的日處理小麥550噸的生產線,在隆重的禮炮聲中順利投產……
4年建了4個新廠,總投資超億元,這樣的發展速度在國內糧油行業是罕見的。至此,一個嶄新的、集團化的新良呈現在世人面前,朱連良完成了創業、擴張的第一步戰略。
發展之道
如今,新鄉優質小麥在某種程度上走在了全國最前面,特別是在發展專用面粉方面,已經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原糧資源優勢。新鄉小麥產業集團打造“中國第一麥”的號角已經吹響。
“圍繞小麥產業集團發展小麥產業,這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下一步政府還需要積極有效地調配、整合各種資源。”朱連良說:“種子、育種專家、大田管理、收購、倉儲、加工等,這樣一個產業鏈如果不完整,不能整體推進的話,效果可能就不會太好。我們要形成一條具備機械化運作的完整產業鏈條。”
在國內面粉廠之中,現在和新良合作的食品企業是最多的。在朱連良的發展思路里,首先要做精、做大、做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盈利空間,而后讓利于產業鏈的前端,增強自己的龍頭帶動作用。
“如何進一步擴大產能,我想了很長時間。我們現在擁有一個國內頂尖的自動化程度最高檔的烘焙中心,我想打造一個下游烘焙食品行業的平臺,再把國內外更多的食品企業吸引到這里來。”說起烘焙中心,朱連良心情振奮,這可以作為新良的一個公共服務平臺,為國內知名的食品企業提供食品研發、技術培訓,甚至包括社會青年的培訓,然后向食品企業輸送人才。
15年的商海沉浮,朱連良清醒地認識到,實現企業的蓬勃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元素是“品牌”和“人才”。在他看來,品牌是生存之基,人才是興業之本。
“中國的面粉企業面臨沒有品牌難以立足的狀況,中國面粉產能本身就嚴重過剩,未來面粉企業的發展,品牌的力量至關重要。但要想打造一個深入人心的好品牌,最主要的還是貨真價實。”朱連良微笑著說:“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品牌已經形成,‘新鄉小麥聞名全國,新良面粉譽滿神州’的口號早已聲名遠揚了。”
作為全國優秀企業家,朱連良把對企業的管理、對產品的經營升華到了對人才的經營,建立了一套科學的人才選拔、招聘機制和門類齊全的人力資源隊伍。
那些全國行業內頂尖的管理、研發、營銷等方面的人才,他總要千方百計吸引到麾下。1998年,他引進營銷副總,打開了新良面粉對外的市場通道,使新良面粉走出了河南;2003年,他又以高薪引進外企研發副總,利用新鄉優質小麥開發出高檔食品專用粉40多種,形成了系列化產品;2006年,他以30萬元的年薪,引進了福建、廣東的技術總監,開發了康師傅、統一、盼盼等眾多高端食品工業客戶,把產品出口海外,不僅提升了產品質量水平、市場營銷水平、財務管理水平,也把新良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新良力量
“在延津產業集聚區內,克明面業和精益真兩個福建大型企業都是新良引進的。可以說,新鄉的優質小麥培育了新良,新良的發展又促進了當地食品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朱連良自豪地說。
和許多有責任心企業家一樣,他也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豪邁情懷。
“一個企業家,需要承擔起企業與社會的雙重責任,要讓職工的生活水平逐日提升,也要盡可能地為社會多作貢獻。”朱連良說。
多年來,朱連良一直非常注重小麥原料基地的建設,他每年都建小麥原料基地50萬畝,通過新良小麥產業合作協會大力推行優質小麥訂單種植,切實落實優質優價收購。每年,新良訂單小麥的收購價格都比普通小麥每公斤高2~4角,僅此一項,幾年來累計帶動農民增收1億元以上。朱連良還在延津及周邊市縣建立了200多家“新良糧油服務社”,通過開展小麥代收代儲、糧油兌換等活動,把新良公司的優質放心糧油產品供應到千家萬戶。
更振奮人心的是,新良公司的持續發展壯大,還帶動了運輸業、印刷包裝業和相關服務行業等二、三產業的興起。幾年來,新良間接或直接安置就業上萬人次,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