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由于國家玉米政策和種植面積的增加等利好消息迭現,種業公司對市場久違的熱情急劇迸發。玉米種子市場投資也從理性到“跟著感覺走”。大量的投資,大面積的制種,玉米種子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擠壓、大退貨現象。
隨著今年秋作物收割的結束,作為秋糧最重要的玉米種子銷售又完成了一個輪回。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罕見現象的發生?記者近日到市場終端、種業企業、農業科研部門及種業管理部門進行了調查采訪。
玉米種植面積穩步走高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玉米論略》一文中開篇即言:“玉米是全球種植范圍最廣、產量最大的谷類作物,居三大糧食作物(玉米、小麥、大米)之首。我國是玉米生產和消費大國,播種面積、總產量、消費量僅次于美國,均居世界第二位。”
韓長賦還從政策方面給了玉米種子經營者一個有力指引。他指出:“從未來發展看,玉米將是我國需求增長最快、也將是增產潛力最大的糧食品種。抓好玉米生產,就抓住了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如何挖掘生產潛力、加快玉米發展、保持玉米能夠基本自給,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一件大事。”這對經營玉米種子的種業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從氣候變化趨勢看,我國的玉米種植面積一度是波浪式發展的。原農業部顧問、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佟屏亞認為,在一定歷史時期,受國家對農作物的宏觀政策調控影響,2000年中國的玉米種植面積從1999年的3.89億畝驟降到3.46億畝,總產量也從1.29億噸下滑到1.06億噸,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和飼料供給。
但是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原來不適宜種植玉米的區域如今也種上了玉米。我國的黑龍江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黑龍江過去早霜一般在9月中下旬,玉米易遭受低溫凍害,給儲存和運輸造成困難。近些年,由于氣候變化,該地區早霜向后推遲一到兩周,玉米籽粒灌漿增重延長了時間。現在該省的玉米種植從原來的第一、第二積溫帶迅速向北推移,第三、第四積溫帶也都種上了玉米。到2010年,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一度達到7848萬畝,比2007年的5200萬畝增加了2648萬畝,這個數字增長是驚人的。而黑龍江也因此成為中國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我國的玉米種植總面積也在不斷增長,從1999年的3.89億畝增加到今年的5.6億畝,13年間增加了69.46%。
種業企業盲目“掘金”
記者對資深種業營銷專家、秀青種業總經理唐彥星和河南省種子管理站信息科科長張福平等業內人士采訪得知,造成玉米種子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大擠壓、大退貨現象的原因:在政策優勢和氣候優勢促使下,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而吸引種業企業在制種方面盲目跟風,加大了投資。
大多數玉米種子企業受到國家政策和玉米種植面積影響,認為未來的玉米種子市場是一個“掘金點”, 種業企業在制種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特別是在甘肅制種基地面積沒有減少的情況下,種子企業一窩蜂地全部轉向玉米種子投資,致使玉米種子制種面積形成了火山噴發式的瘋狂狀態。尤其是一些體量大的主營玉米的種業公司更是不吝投入,在制種設備、玉米科研、基地建設和質量保障上都投入了大量資金。近3年來,玉米制種面積連年走高,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點。
我國的玉米制種基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酒泉、張掖、武威和新疆、寧夏的部分地區。據甘肅種子管理部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2000年河西地區玉米制種面積僅10萬畝,2004年為105萬畝,2010年達到280萬畝,2012年則迅速攀升到了450萬畝,生產種子近16.5億公斤。而去年玉米種子因為盲目樂觀制種過多,剩余的還有6億公斤,這也意味著2013年玉米種子將會有近23億公斤。按照當前玉米實際種植面積5.6億畝(農業部統計數據),每畝精播用種2公斤來算,市場總需求量為11.2億公斤,所剩余玉米種子達11.3億公斤,庫存總量達到100%,這為下一年玉米種子企業的經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美國先鋒公司的“先玉335”和中國本土種業公司的“鄭單958”等優良品種的市場擠壓,也導致了其他品種的市場空間陷入窒息境地。另外,隨著玉米種子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每家種業公司都加大了在原有市場的鋪貨量,市場鋪貨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這樣一個銷售環節結束后,每個點退一些貨,因為經銷商鋪倍增,退貨量加起來總量就會比往年更多。一些小微種業企業也受市場沖擊,不甘心退出而鋌而走險,成為種業市場上的暗流,從而擠占了玉米種子市場份額。這些因素也成為玉米種子大擠壓、大退貨現象的原因之一。
有關專家認為,之所以會出現玉米種子異乎尋常的大退貨、大擠壓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在作祟。在種子經營不采用政府招標方式之后,種子企業的經營才真正邁入了自由經濟的境地,種子市場的活力才得以完全釋放,種業公司的熱情也因種業經營方式的松綁而展示出來。
但隨著投資人和種業公司對市場的理性回歸,相信玉米種子市場會步入正常經營軌道,不再“跟著感覺走”。只是通過這次市場的洗禮,不知道會有幾家歡樂幾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