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條承載著黃泛區人民世代企盼的開拓之路,河南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鄭天存在這條路上,已經整整堅守了40個春秋。在中原大地上,他寫下了中國小麥育種的光輝史詩,截至目前,共培育出已審定的28個小麥品種,其中有11個通過了國家審定。在一個育種家身上,有如此多的品種育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育種界都是極其少見的。40年的育種生涯,他灑下了汗水,播下了智慧,也收獲了民族種業的希望。
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每年都有近4億畝小麥播種在黃淮海地區及其他區域,而在這些播種面積中,“周麥”系列已成為當家的主導品種之一,其主要育種人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河南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鄭天存。今天,鄭天存的名字和他培育的“周麥”系列品種,早已在國內外聞名遐邇。
2012年秋末,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如約來到位于鄭州高新區的河南省天存小麥改良技術研究所,見到了這位享譽中外的小麥育種家——鄭天存。
“很高興接受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社的采訪,咱們具體談些什么?”已近古稀之年的鄭天存開門見山地說,笑容里透著剛毅。對于惜時如金的鄭天存來說,效率的高低意味著做事的成敗,記者的采訪也隨即展開。
“餓”出來的育種專家
1944年,鄭天存出生于河南省西華縣,剛出生不久,因為生活艱苦,家人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鄭天存一出生就沒有奶吃。在那個時候,沒有奶吃的嬰兒幾乎是難以存活的,父母只好把紅薯嚼碎了喂他,這才保住了一條小命。
如今,鄭天存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舊心酸不已。從他記事起,家里就沒有房子,得以棲身的是茅草庵。因為當時的西華縣,是花園口決堤后黃河水淹沒最為嚴重的黃泛區。每年父母都是以砍草賣草為生,實在難以維持生計就去逃荒要飯。于是,能吃飽飯,能吃上香噴噴的白面饃饃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愿望!上中學時又碰上三年自然災害,饑餓再一次喚起了他那刻骨銘心的痛苦記憶。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他暗暗發誓,不僅自己吃飽飯,還要讓大家都吃飽飯,都吃上白面饃饃!
1964年,鄭天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南農學院農學專業。1968年,他從河南農學院畢業后,參加了青年學生支援湖北的部隊農場水稻種植工作,在那里他學會了種植水稻,還成為青年學生的科技種田負責人。1969年,鄭天存被派往河南商水縣,對當地的農業科技工作進行幫扶。根據商水縣水灘多的現實,他把在湖北學習水稻種植的方法,幫助當地農民種起了水稻,由于在技術指導方面工作做得好,幫扶地的糧食獲得了豐收。當地的老百姓對此非常感激,以至于在1972年鄭天存被調往周口市農科所時,還依依不舍地送了他很遠。也是從那時起,鄭天存便深刻體會到農民對農業科技的依賴。從此,他為農服務的理想也升華為一種責任,一種為三農服務終身的責任!
鄭天存剛進單位時,正是周口市農科所組建不久,那時所里一無實驗儀器設備,二無試驗基地,條件非常艱苦,完全是白手起家。鄭天存謹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古語,決定要在這里兌現對農民的承諾。
眾所周知,科研經費不足是一個長期制約我國科研發展的老大難問題。那么,一個“先天不足”的市級農科所的科研又該怎樣開展呢?鄭天存到周口市農科所工作的第一天,就主動要求下到農村蹲點,把農民的土地當成自己的“實驗室”,把農民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科研方向。
2005年5月15日,經有關部門批準,周口市農科所正式更名為周口市農科院。這也是河南省第一個由研究所改為農科院的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人們羨慕的眼光里又有誰能想到,周口市農科院今天的輝煌,是從一個既無實驗儀器也無實驗基地的“兩無”農科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趕超時間的育種人
在河南省科學功臣審批表中,我們看到了對鄭天存這樣的一段評價:“鄭天存自1980年開始從事小麥育種工作,在起步晚、條件差又沒有小麥育種基地的不利條件下,他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刻苦鉆研、拼搏精神,贏得了超常的育種速度和水平。他因陋就簡在省內首次研究成功了冬小麥育種就地夏繁加代技術,使育種年限縮短近一半。”
1978年后,鄭天存主要從事小麥育種和栽培研究。在實際育種過程中,他發現小麥育種周期長,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又不能到外地加代培育,于是他開展了在平原地區冬小麥就地夏繁加代技術研究,并應用于該所小麥育種研究工作。
縮短育種時間,無論在科學意義上,還是在實踐意義上,都是一個重大難題。冬小麥是秋播夏收作物,必須經過越冬低溫階段,才能春化發育,否則很難抽穗結子。如果按常規季節育種,培育一代就要一年時間,那么,育成良種要花多少年?時間在這里變成了一個緩慢的過程。國外為了加快育種速度曾搞過人工氣候室,但造價昂貴,我國有人嘗試到高寒山區異地夏繁加代,效果也很不理想。
鄭天存根據國內外經驗,巧妙地利用冰箱對種子進行低溫春化,經過長期探索,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建起了低溫春化室,創造了“綠體營養春化法”。僅用三四年,鄭天存利用這項技術就成功培育出了“周麥8048”“周麥8088-46”小麥新品種。他的“平原條件下冬小麥就地夏繁加代技術”,也得到同行的認可,并被國內的許多育種單位廣泛采用,該技術獲得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農業科研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緊密結合的工作,一半是農民,一半是專家。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生長期8個月,這8個月都要深入田間,不允許有一絲疏忽和怠惰,要知道,一旦有了差錯,一誤至少是一年,你要能夠把試驗田的小路踏得連草都長不出來。不僅如此,還要經常研究分析育種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查閱國內外資料,不斷提高育種技術和水平。”這是一位農業專家的肺腑之言,從中我們不難想象,鄭天存在農業科研的路上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世界罕見的高產育種家
在中原大地,在黃淮流域,在有小麥生長的地方,我們都可以找到鄭天存的足跡。鄭天存以創新的科研方法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趕超著時間的腳步,如今他歷經40個寒暑,培育出了兩個高粱品種、28個優良小麥新品種,被同行譽為“高產育種家”。
第一批4個品種,分別是周麥8048、8846、8826、8833,時間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中期。該批品種使小麥單產從每畝150公斤左右提高到300~400公斤,使小麥產量首次實現歷史性突破。
第二批6個品種,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5年時間,鄭天存相繼培育出了周麥5號至10號。其中以周麥9號為代表,集高產多抗于一體,在黃淮流域跨省3年實驗中名列第一,平均畝產506.9公斤,在全國首次創造了畝產超千斤的紀錄,被命名為全國名優品種。
第三批3個品種,即周麥11號至13號,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該批品種在第二批品種的基礎上追求高產再高產的目標,畝產500~600公斤,穩產500公斤。
第四批6個品種,從2001年到2005年,先后培育出周麥14號至19號,使小麥產量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高產水平可達每畝700公斤。周麥18號在2003年、2004年河南省和國家級試驗中,6組試驗產量都是第一,平均畝產550~600公斤,是近年來河南省內和國內少見的優良品種。
第五批9個品種,從2006年至今,這期間先后培育出了周麥20號至周麥27號、豐德存麥1號。這些品種在以前小麥品種的優良品質上,有的以強筋優質為主導,有的進一步增加了高抗特點,有的更具有豐產性。尤其是豐德存麥1號,較好地解決了“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這一小麥科研的負相關難題,使其成為黃淮海區域極具推廣潛力的大品種。
在已審定的28個小麥品種中,有11個通過了國家審定。一個育種家身上有如此眾多的品種育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育種界都是極其少見的。當記者詢問取得如此輝煌業績的原因時,鄭天存平靜地說:“技術加藝術,理論加實踐,勤奮加智慧。這就是我的心得和秘訣。”
2007年,鄭天存從周口市農科院退休了,但他不愿意離開這個為之奉獻大半輩子的舞臺。人退下來了,可是為農業發展奉獻的熱情沒有半點縮減,他還在繼續他的小麥育種研究。
談起以后的工作,鄭天存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在我退休之前,我培育審定了9個國審品種,在以后的小麥科研方面,我有信心、有能力再培育出9個國審品種。今后,我要以飽滿的精神和深厚的育種經驗為出發點,以國家糧食安全和廣大農民的豐產豐收為目標,續寫我科技育種的第二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