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農業的內涵
低碳農業屬于現代農業范疇,發展低碳農業要求能源與資源的低消耗、環境和產品生產的低污染、污染物的低排放,實質就是要實現能源和資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以及清潔生產問題,核心是能源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發展低碳農業的核心是重視農業多功能,實現農業發展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其具備下列特征:一是在符合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遵循生態平衡自然規律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統一;二是以農業多功能性為基礎完善以農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形成良性互動的一體化農業生產體系;三是低碳農業的發展要滿足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需求,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
二、制約河南低碳農業發展的因素
(一)缺乏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持
2011年,河南省國民生產總值23092.36億元,人均達到24446元,人均GDP處于全國的中下游位置,農民人均純收入更低,只有5524元,在全國處于第17位。河南多數縣級政府基本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態。河南地方政府無力進行有效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促進河南低碳農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同時也無力通過地方政府的稅收和再分配手段,引導和扶持當地現代低碳農業的發展。
從政府這個角度來講,我國實行的分稅制和特殊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致使河南這樣的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難以獲得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同時其地稅比較困難,進一步加劇了河南各級政府的財政困難。
河南經濟結構處于較低層次,尤其是廣大的東南部地區,基本都以農業為主,但是農業發展層次又不高,導致各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非常多,發展緩慢。因此河南低水平的經濟結構,使得河南各地都難以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工農業良性互動。與此同時,河南較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直接導致河南的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極度缺乏競爭力,并且由于低水平的農業產業發展狀態,導致河南出現諸如“毒大米”事件,從而加劇了河南的農產品市場環境和信用度的惡化,最終制約了河南新農村建設所需的經濟支持。
(二)缺乏資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
1.耕地面積難以增長。河南作為我國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其耕地資源的變動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農業的發展。不過由于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耕地面積保持增長成為一種奢談。2008年年底,河南耕地總資源為792.64萬公頃,常用耕地面積為720.22萬公頃,平均每百人占有耕地面積為0.73萬公頃,遠低于東北等糧食生產區的每百人占有耕地面積19.6公頃的水平。
2.水資源短缺。河南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洪、澇、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的省份。全省水資源總量為413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36立方米,畝均400立方米,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和1/4。河南省平均每年缺水達40億立方米,遇中旱年和大旱年,缺水更為嚴重。
隨著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水資源缺短、時空分布不均與實際需水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已成為制約河南現代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科技水平較低,加上水資源的匱乏,河南農業面臨巨大的用水壓力,加上農業立體污染的擴展,更限制了河南農業用水增長的空間,制約了河南農業穩定高產之路的優化和發展。
3.擁有眾多但難以吸納的剩余勞動力。2009年年底,河南總人口達到9967萬,其中農村人口6209萬。2010年,河南省鄉村從業人員為4915萬,其中從事農業(第一產業)的人員為2698萬,不過在2010年,河南鄉村勞動力資源數為5338萬。河南的經濟承載力難以滿足自身勞動力增長的需求,以致河南成為我國重要的勞動力輸出省份,這樣反過來影響和制約了處于勞動密集型的河南經濟發展,使得河南經濟發展進一步受制于勞動力的影響。河南農業的發展當前基本是處于小農經濟階段,并且屬于傳統的精耕細作地區,所需農業勞動力比較多,但是在二、三產業的沖擊下,加上農業自身的弱質性,直接導致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在逐年下降。
由于人口增長、區域內城市化及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河南資源超載狀態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轉變,加上河南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制約了河南的農業投入和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影響了河南低碳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城鄉二元結構惡化低碳農業發展環境
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導致地方政府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很難真正反哺到農業和農村中去。目前,我國中部地區集體所有的固定資產比例低,反映出中部傳統農區尤其是像河南這樣的糧食核心區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低,農業科技投入也比較低。如河南溫縣農技推廣人員總計56人,縣財政每年僅投入4.1萬元,辦公經費每人每年只有800元,由于資金較少,廣大基層科技推廣人員大多遠離了本該屬于自己的崗位,這無疑使當地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的良性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實際上,科研經費的不足造成農技推廣和服務網絡出現“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嚴重阻礙了農業科研成果在農村的推廣,導致技術指導失靈,技術交流落空,適用技術的推廣不到位,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的比較利益,惡化了河南糧食核心區的農業和農村發展環境。
三、促進河南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構建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的政府扶持體系
河南必須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加強糧食生產中環境投入物的利用效率,降低環境壓力,轉變糧食生產和發展方式,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政府在財政和稅收方面予以支持:通過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調整落實政府農業投資政策,優化公共財政預算體系等手段和方式,增加政府在現代低碳農業發展方面的財政投入。通過提高資源稅征收標準,將資源稅和環境成本以及資源的合理開發、養護、恢復等掛鉤,合理確定資源稅稅率,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水平,制定和完善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保護低碳農業發展所需的資源環境。通過項目財政補貼、貼息等手段以及相關的經濟手段,制定和構建有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優惠激勵政策體系。
(二)加強科技研發,為現代低碳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加大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及研發活動的支持。進一步加大低碳農業科技研究經費投入,依托重大工程和國家科技計劃,開展河南低碳農業發展和建設重大科技攻關活動。整合資源,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低碳農業技術領域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的建設,整合全省農業科研系統科技資源,實現設備、研究資源和試驗等方面的共享,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和效率。培育有遠見、肯務實的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核心就是引進和自我培養相結合,建立創新型的農業科技團隊,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培育人才的良性互動。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程度,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力度。
河南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積極引進先進科研技術和相關人才。建立良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河南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三)構建農業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為現代低碳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河南必須引導各方力量創建和優化河南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投入體系。第一,農業作為弱勢產業,需要加強政府對其扶持力度,所以要構建和理順各級政府的財政支農體系,提高其財政支農水平。按照點面相結合的原則,政府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重點扶持有關項目和發展規劃,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基礎上,引導農業向低碳農業方向發展。第二,積極吸收社會團體、企業、農戶等的閑散資金,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多元化農業資金投入模式。第三,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擴大籌資渠道,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和幫助。積極開辟金融支持農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使低碳農業能夠成為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并具有較高投入產出率的行業。
(四)消除城鄉二元發展結構,改善低碳農業的外部發展環境
河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較為落后,存在較為嚴重的二元發展結構,因此河南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積極向城鎮和非農部門轉移,實現城市區域和鄉村地區的資源和投入要素的優化組合,促進這兩類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態的良性互動和融合。使城鄉地區保持良好的動態發展,形成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長效可持續發展模式,優化河南低碳農業發展的外部社會經濟環境,促進河南低碳農業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