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豐臺區西南四環路的邊上,一家名為資和信百貨的購物商場從表面上看來與北京其他購物商城并無明顯差別。或許是因為北京城的西南商圈稀少,這里自2008年起還因為有了這樣一家百貨商場而顯得相對人流密集了許多。
但在這熙熙攘攘的購物人群中,很少有人會了解這家看似尋常的百貨商場的母公司其實并非由零售業起家,它甚至算得上是行業中的一個“異類”。因為當越來越多的由零售起家的民營企業開始涉足金融、地產等周邊行業時,它卻是依靠預付卡銷售起家、從廣義的金融領域逆向殺回零售行業的。
這其中的緣由,除了顯示出其作為一家由預付卡起家的企業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野心,也透露出預付卡行業本身由于政策監管的不斷加強而愈顯狹小的騰挪空間。
隱晦的發家前史
在從2008年才逐漸成長起來的預付卡行業圈子內,資和信一直是很多晚輩后生口中的“行業大佬”、“頭把交椅”。此公司從1999年以50萬元成立咨詢中心開始到2008年在其公開資料中宣稱總資產已達10億元的預付卡“行業大鱷”,僅用了10年時間就創造出了一個令無數人艷羨不已的財富神話。
但正如種子發芽一般,任何行業在起步時期都會經歷一段混亂而黑暗的“破土期”。在資和信今日輝煌成績(占據了北京購物卡市場半壁江山)的背后,卻有著一段令其諱莫如深的發家前史。
資和信集團創始人、現任總裁名叫王吉緋,在其流傳最廣泛的一份簡歷版本中,這位1991年7月畢業于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本科生曾擔任過美國鴻福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中國國際期貨公司基金部副總經理、中國光大恒遠貿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還曾被冠以經濟學家的頭銜,自詡為“規模需求理論創始人”。
但也有媒體報道稱,另一份關于王吉緋個人更“質樸”的簡歷版本是,其在1991年7月至1997年4月任職于中國山水旅行社旅游二部,此后兩年轉入北方房地產咨詢評估中心擔任普通職員,直到1999年5月離職,投資50萬元創立北京資和信咨詢中心(在此之前,王還成立過一家助銷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現已注銷)。
據資和信卡務部門一位主管介紹,資和信做儲值卡業務已有13年的歷史,堪稱為國內最早的卡業務公司。時至今日,關于儲值卡業務最通行的一套商業邏輯是,在201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用戶為了享受購物便利優惠而提前預付給商家或第三方預付卡企業的資金被稱為備付金,嚴禁發卡公司以任何形式挪用,進行炒股或其他投資之后,預付卡公司的利潤來源主要由1%—3%的預付卡消費殘值,加上合作商家約1%的銷售額返點,再加上5%左右的定期儲蓄收益所得來,總體毛利在10%左右。
但在資和信資產迅速膨脹的1999—2008年間,由于儲值卡業務處于商務部與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交叉地帶,監管政策尚未明確出臺,這無形中給了資和信更大的騰挪空間。據國內媒體公開報道顯示,從2003年至2007年,資和信集團旗下的咨詢中心、擔保公司和風投公司曾多次出現在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之列,其在二級市場上投資過的股票包括中青旅、中視傳媒、廈門信達、精達股份、上海家化等。與此同時,還不乏有與資和信集團高管同名的自然人另行在二級市場中進行炒股投資。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資和信集團在2006年、2007年出現的巨額利潤增幅和2008年出現的虧損與當年股市的熊牛市行情一一對應起來,就更能理解這家當今預付卡行業內的大佬級公司對其發家前史諱莫如深的個中緣由。
逆向進入零售實業的“苦衷”
對王吉緋而言,如果說前10年的奮斗還是在行業渾沌期四處尋找可以“一本萬利”的機會的話,那么2008年就是他決心“洗白”上岸的一年。在股市呈現大熊市的2008年底,王吉緋斥資近2億元在豐臺區西南四環邊上購入資和信百貨大樓。一方面,通過購房、裝修及配套費用的支出巧妙地掩飾了當年因為股市大熊市而可能出現的投資巨額虧損;另一方面,則為資和信的“洗白”轉型布下了意義深遠的一步棋。
同樣是在2008年,國際發卡機構雅高曾委托零點公司對國內的預付卡市場進行調查后的結果顯示,這至少是一個有著8000億元市場規模且正以兩倍于GDP增速的速度迅猛擴張的行業。而這一年前后起家的預付卡公司,尚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想發行1億元面值的預付卡必須先拿出1億元資金備案,而是至多可以用1元錢發行12.5元的預付。
這個巨大的杠桿效應,讓資和信的預付卡業務從2008年初的3.9億元到當年年末就增至13億多元,至2010年9月底更高達27.78億元。
201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七部委《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首次明確了多用途卡由人民銀行進行監管、單用途卡由商務部進行監管,并明確了發卡和購買、發票和財務管理、資金管理與業務管理等制度框架。恰恰在這一年,經過三年培育的資和信百貨開始扭虧為盈。
按照資和信百貨總經理平莉的說法,預付卡業務天然無法與商業企業和終端消費行為相割裂,因此,出于產業鏈上下游延展的考慮,只要預付卡公司有這方面的資源、資金、契機和市場環境就可以涉足其中。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進軍零售業,也為資和信的預付卡業務提供了更為強大的競爭優勢。某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隨著政策監管的日益嚴苛,預付卡公司開具發票的自由度正在縮緊,并有可能消失,這本身會對B2B的預付卡銷售造成嚴重沖擊。但若有百貨零售商場在背后作依托,則會大大減輕這方面的顧慮。
毋庸置疑的是,作為一家以追求商業利益為目標的企業,從預付卡業務轉入零售、乃至商業地產等實業領域,亦能在嚴格的政策監管之下,開拓出更多原本單一從事預付卡業務時“不可為”的投資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