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據某建材雜志爆料稱,安信地板刻意造假、以次充好,向多名開發商提供甲醛嚴重超標的劣質地板。據了解,自2008年至今,安信地板一直為萬科、中海、綠地、龍湖等多家房企提供甲醛含量嚴重超標的不合格地板,涉及到的住房超過1萬套。雖然此次安信“地板門”事件已過去兩月有余,但其引發的在社會范圍內業主及廣大消費者對整個地板行業的整體不信任發人深思。
安信“地板門”事件暴露的相關企業管理方面的諸多漏洞已使家居建材行業乃至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振蕩和牽連。筆者認為,安信“地板門”事件可以運用企業管理中的“森林哲學”理念得到全新的詮釋:“森林哲學”通過科學管理企業“生態系統”,合理利用內部及環境因素,幫助企業規劃未來發展戰略,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企業“生態系統”是超越了傳統價值鏈且綜合價值鏈、產業鏈、信息鏈和人才鏈于一體的動態系統,它可促使企業內部結點與外部環境實現相互制約、相互利用,進而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
“森林哲學”的內部管理
在大自然中,森林的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由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組成的一個整體,各成員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組織和自我調節功能的復合體。這些特征與企業管理特征非常一致。企業的“生態系統”涵蓋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良好的企業“生態系統”即是一套功能明確的企業管理體系,它包含著企業的所有功能模塊。企業若想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充分利用企業的所有模塊資源,對企業的運營管理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而企業的每個功能模塊都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
安信地板之所以曝出誠信危機事件,是因為它并未按照企業“生態系統”模式運營管理,以至于使企業的“生態系統”一直處于搖搖欲墜的狀態。最終,“毒”地板事件將安信地板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多年辛苦打拼建立的企業形象和良好口碑瞬間崩塌。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只木桶想盛滿水,必須保證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木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整齊,都無法盛滿水。在某種程度上說,一只木桶能裝多少容量的水,并非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于那塊最短的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
具體到生產型企業,任何工廠在采購、生產及成品出庫前,都應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只有這樣,企業才可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一如既往地保證產品的質量。相反,在生產環節中任何一個鏈條斷裂,任何一個步驟出現誤差,都將給整個企業帶來利益損失。
“森林哲學”的共存共榮
在自然界中,一片原始森林比一片人工經濟林更能經得起大自然的風雨考驗。由于人工經濟林必須借助外界提供的水分、肥料來維持自身的生長,若遇到惡劣天氣,它們甚至會因自身抵抗力薄弱而出現群體性死亡。而原始森林則能形成自我平衡、自我修復的生態系統,可充分借自然界的水分、空氣、土壤,自我提供養料,從而保持長久旺盛的生命力。此外,原始森林里的物種之間互相依賴,高大的喬木可為喜陰類植物遮擋烈日的曝曬,灌木和草本植物可減緩雨水對土壤的沖刷;茂密的樹葉可為鳥獸提供棲息之所,而鳥獸啄食又可使樹種的種子和果實四處散播并生根發芽。同物種之間,雖然也會相互競爭奪自然資源,但它們最終會團結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共同迎接大自然的洗禮,度過一道道難關。互相依賴、共存共榮,這正是森林比單一經濟作物林更能經得起考驗的根本源由。
在企業的“大森林”中,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它們必然會結成各種聯盟。而此種和諧共生的關系不僅限定于供應商、分銷商、融資機構、外包服務公司等組織機構,還包括與同行業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之間。
合作伙伴
如果雙方合作中無法達成雙贏,導致關聯組織利益受損,除非有更重要的關聯因素,否則這種合作將不可能長久和穩定。由此筆者建議,企業在運營中不能把短期、單方面利益看得太重,必須適當照顧考慮到關聯企業組織的利益,只有達成“Win-Win”雙贏的局面,才能獲得長久且穩定的利益最大化。
競爭對手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不再是“你死我活”的較量,而是尋求更高層次上的合作與共贏,甚至是多贏。在以往的市場競爭中經常會出現“曝丑聞”、“揭老底”等惡意中傷現象,但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采用此種非正常競爭手段,最后傷害的不僅僅是競爭對手,也極有可能傷害到爆料企業自身,甚至危及到整個上下游產業鏈。
競爭與合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是必然的,企業只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獲得長期發展的,相反,廣泛地與競爭對手達成合作,才能借助各方力量促進企業的發展。美國企業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戰勝對手就加入到他們中間。的確,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僅要投入必要的正面競爭,也應從防御的角度加強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如同微軟,一直強調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并由此衍生出了“微軟軟件生態系統”。對于該系統,微軟如此定義:系統中的企業或為微軟產品提供服務,或其創造的產品基于微軟的平臺運行,或與微軟產品協同合作。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梁念堅曾引用IDC的一組數據來說明微軟與軟件生態系統的“森林哲學”——“2009年,微軟在中國每創造1元收入,生態系統公司就將創造出16.45元的收入,由此我們非常注重企業生態鏈的建設”。
此外,市場競爭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和道德行為。市場競爭者打破絕對的對立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互利共贏、共生共存。只有競爭與合作相融合,才能跳出惡性競爭的漩渦,建立協調發展的新秩序,增加市場競爭的透明度,使整個行業的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否則只能是引起整個行業之間的紛爭,大打價格戰,致使兩敗俱傷,使整個行業的發展陷入混亂。
美國學者肯尼思·普瑞斯等曾在《以合作求競爭》一書中指出“諸如削減銷量、降低價格等這些戰術競爭方法,短期可能行之有效,但卻不可能與顧客之間建立起持久的紐帶關系,進而保障長期戰略上的成功”。中國企業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轉變競爭觀念,重新認識市場游戲規則,選擇協調競爭的競爭手段,以達到雙贏的局面。筆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市場環境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在競爭中“包打天下”。相反,聯合起來協調競爭,才是當代企業競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企業實施戰略重組的必然趨勢。

(本文由上海延展咨詢公司獨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