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能力是反映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那么,如何吸引學生的朗讀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主要策略有:循序漸進的層次朗讀;豐富多彩的形式朗讀;多元性的朗讀評價等。
關鍵詞:朗讀能力;策略;評價
朗讀是溝通讀者與文本互動的橋梁,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以讀為本”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日常教學中仍存在這樣的現象:課堂中學生的朗讀如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不能與文本的感情融為一體。老師一味追問學生,而學生一味應付老師。學生沒有潛心品讀和感悟課文,無法真實感知文本中的藝術美。下面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循序漸進的層次朗讀
朗讀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分為感知性朗讀、理解性朗讀、欣賞性朗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組織恰當的方式進行朗讀,確保朗讀適時有效。
1.感知性朗讀
感知性朗讀要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是學生初學課文時的一種朗讀方式,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感知性朗讀一般采用自由讀的形式,要求學生讀準生字、新詞,難讀的字詞句多讀幾遍,力求把課文讀準、讀通。如,學習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在解題后讓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幾遍課文,并思考:從哪兒看出西沙群島是美麗富饒的?
2.理解性朗讀
理解性朗讀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朗讀,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反復讀,讀出節奏感,讀出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使學生讀懂課文重點章節??刹捎枚喾N形式;范讀、指名讀、接讀、引讀、男女生對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走進文本,體驗情感,展示個性化理解。如學習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時,西沙群島的海水美在哪兒呢?先請一個同學站起來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海水美在哪兒。交流后再齊讀,邊讀邊思考:西沙群島海水那么美的原因是什么?再交流,然后男女生分別讀海水美麗及其原因的句子。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受到了西沙群島海水的美麗,也理解了海水美麗的原因。
3.欣賞性朗讀
欣賞性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到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后,把自己的情感與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的一種朗讀方法。欣賞性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可采用表演讀、想象讀、比賽讀、配樂美讀等形式。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二、豐富多彩的形式朗讀
為了使學生對朗讀保持持久的熱情,組織朗讀時教師需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性,應根據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入程度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讀。
1.意想式朗讀
意想式朗讀就是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去,邊想象邊讀的一種朗讀方式。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蘊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象和情感,在朗讀中把自己個體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二段時,課文中只說“樹木抽出了枝條”,那到底是怎樣一種畫面呢?“小鹿在溪邊欣賞自己”,小鹿它是怎樣欣賞自己的呢?讓學生邊朗讀邊想象,在想象朗讀中感受小興安嶺春天的美麗以及景物的生機勃勃。
2.演繹式朗讀
演繹式朗讀就是學生在精讀課文的重點語段時,根據課文內容邊讀邊做動作表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讀出語句的輕重緩急和虛實濃淡的一種朗讀方式。小學語文中有許多課文作者通過動作、神態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自然段,讓學生找出并用心體會描寫珊瑚、海參、大龍蝦的動作及神態的詞語,然后讓學生邊朗讀邊做“綻開、分枝的鹿角、懶懶地蠕動、劃過來、劃過去”的動作,學生表演的動作時而輕柔舒緩,時而振奮高亢。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珊瑚的奇特和美麗、海參的悠閑舒適、大龍蝦的威武,從而充分感受了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
3.競賽式朗讀
競賽式朗讀即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影音范讀進行比賽,看誰能更好地讀出文本所蘊含情感的一種朗讀方式。競賽式朗讀應在學生全面了解文本內容之后進行,讓學生對朗讀過程自主進行比較,發現最佳的朗讀方法。朗讀之后要有評價過程,讓參與者及傾聽者評價競賽讀者的優缺點,使他們在朗讀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判斷力、鑒賞力。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自然段,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就可進行競賽性朗讀。先請兩個學生進行擂臺賽讀,讀完后其他同學剖析:誰讀得好?誰把珊瑚的美、海參的悠閑舒適、大龍蝦的威武讀出來了?為什么能把這些感覺讀出來?然后再進行同桌競賽讀、師生競賽讀。通過競賽式朗讀,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增添了教學活動的活力,深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了美的體驗。
4.團隊式朗讀
團隊式朗讀是在學生正確領會作者意圖、角色的內心情感、能夠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朗讀。團隊式朗讀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描寫角色的神態、動作、心理的句子中體會角色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充分挖掘角色的個性。教師還可以提示學生根據文本的提示語來領會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再讓學生通過團隊朗讀讀出課文中各個角色的不同語氣和內在思想感情,使學生在朗讀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應的表情,做出相應的動作,把課文讀得入情入境。
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先讓學生找出描寫鐵罐和陶罐語言的句子,畫出表現鐵罐、陶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感受鐵罐的驕傲和陶罐的謙虛。然后,師生團隊合作朗讀,老師讀敘述部分,男生讀鐵罐部分,女生讀陶罐部分。男生根據提示語“傲慢、輕蔑的神氣、惱怒”再配上相應的動作,讀出了鐵罐的驕傲。女生根據“謙虛、爭辯”等提示語,用女生特有的柔和的語氣讀出陶罐的謙虛。通過團隊式朗讀,使全體學生進入他們各自的角色,使學生在朗讀中真正感受到鐵罐的驕傲和陶罐的謙虛,為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埋下伏筆。
三、多元化的朗讀評價
要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肯定性鼓勵必不可少。教師在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朗讀積極性的同時,應注重朗讀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朗讀評價主體的互動化、朗讀評價語言的激勵化。
1.多元化的朗讀評價內容
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要把握朗讀技巧,還要投入朗讀情感。朗讀評價是對學生朗讀能力的綜合性測評,因而評價的內容力求多元,內涵力求豐富。如,學習《獅子和鹿》這篇課文時,學生進行感知性朗讀時,教師可以從讀的是否準確方面進行評價,如,用“課文讀得字正腔圓,讀得非常準確、非常流利”等激勵性語言促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朗讀的欲望。當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學生進行欣賞性朗讀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語音、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如,“你的語氣那么柔和,聲音那樣甜美,把小鹿的美讀得淋漓盡致,真棒!”
2.互動性的朗讀評價主體
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時要改變以往教師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力求評價主體的多元,促使多元評價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在學生朗讀評價的整個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把教師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如:你覺得自己讀得好嗎?好在哪里?學生之間因為同齡、認知水平相近,他們間的互評使學生個體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朗讀時主動征求別人的意見,如:“大家覺得我讀得怎樣?”教會學生評價他人時盡量找出別人的優點??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學生在評價中完善自己的朗讀能力。
3.激勵性的朗讀評價語言
學生在學習的路上遇到的挫折既能成為沉重的負擔,也能成為新的學習動力,教師評價在這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激勵化的評價語言可促使學生克服朗讀時遇到的種種困難,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
朗讀評價時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喜歡在老師的期待中成長”這一特點,盡可能多地運用鼓勵性語言,突出朗讀評價的激勵性。激勵性評價語言要注意:(1)以事實為依據,評價要中肯,不夸大不拔高;(2)評價語言要精確、凝練、豐富,力求發揮朗讀評價的激勵作用,避免朗讀評價的激勵廉價化、庸俗化;(3)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要有所不同;(4)評價的語言要個性化、豐富化,不要用千篇一律的概括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疲勞;(5)避免以傷害一個學生的方式來表揚另一個學生,打擊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簡而言之,激勵性的朗讀評價應該在肯定學生成績的同時,通過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樹立再創佳績的信念。
總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時,要采用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嘗試的朗讀方式。了解學生的精神需要,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把朗讀策略“潤物細無聲”地植入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宇紅.朗讀技巧[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01.
[2]郭玉斌.朗誦藝術的技巧與賞析[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09.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永豐鎮石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