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民離土地越來越遠,“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眼前。2009年9月江蘇省農廣校開始對泰興、盱眙、大豐等19個縣級分校按照統一部署,從服務“三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高實用人才保障的角度出發,積極調整辦學思路,轉變辦學形式,面向農村招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領域的農民,利用農閑時間開展農業專業中專學歷教育(簡稱“半農半讀涉農專業中專班”),第一批(2009級)招生6000人,2010級招生9000多人。
3年左右的辦學實踐表明,半農半讀涉農專業中專班辦學對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素質、推廣新技術、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促進農民增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辦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學生參學積極性不高。半農半讀涉農專業中專班招收的學生大多是45周歲左右的農民,不少人文化基礎薄弱,加之長期生活閑散,對學習的意義、作用認識不足,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部分學生是“被動學習”;二是涉農中專班學歷層次偏低,加之個別地區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有差距,辦學對部分學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三是部分教師教學水平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四是教學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學生多層次需求。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學生主觀認識不到位,對學習不重視。比如,泰興市農村勞動力中80%以上從事非農生產,農村家庭收入的80%以上來源于非農收入,農民增收對農業的依賴程度降低,他們只希望“自己的莊稼地不能荒著”,因此,僅滿足于對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掌握。許多學生對涉農專業的學習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 “學的東西無用”。
二是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中專班辦學與農業科技培訓“一時、一點、一地”的特點相比,具有系統性、規范性、長期性的特點,辦學要求更高,理論性更強。但有的學校將學歷教育等同于短期實用技術培訓,講究“短、平、快”,倉促完成教學,教學內容沒有時間與實際生產有效結合,讓學生覺得“辦學匆匆而過”、“教學內容空洞無物”,加之個別班級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對學生素質提高、技術推廣普及、學生增收沒有積極意義。
三是經濟利益驅動。由于多種原因,在學生“享受國家免學費補貼(1500元/年)”的經濟利益驅動下,個別學校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招生,不重視學生學習主動性,加之缺少硬、軟件支持,致使中專班辦學質量無法保證,出現“辦學應付”、“學時縮水”、“教學、實踐脫節”等現象,影響教學質量。
四是學生習慣影響。調查發現,學生出勤率比較高的班級,一學期乃至一學年基本保持較高水平;相反,出勤率一般持續低迷。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學生的習慣,聽過課的學生會在每周固定的上課時間習慣于來聽課;相反,有許多學生沒有學習的習慣,不愿意參加聽課,致使班級學生出勤率不高。
五是學生自卑心理。一些參加學習的學生,文化層次不高,與外界交往少,有一種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行”,加之班主任思想工作不到位,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辦學實效,應該采取以下對策:
1. 分等級招生。中央農廣校于2009年對市縣分校開展了辦學資格評估,江蘇省共評出A級校19所。省校應該根據各校的等級下達指導性招生計劃,比如A級??梢悦繉W年招生400人以上,B級校招生150~300人。沒有參加辦學等級評估的學校,可以少量招生(50~80人左右)或不允許招生;如要增加招生人數或規模須經省校評估達到相應等級,方可增加招生計劃。分等級招生,可以保證教學質量,防止盲目招生,有利于辦學的健康持續開展。招生過程中應廣開門路,多種途徑招生,除了下沉辦學重心,主動在鄉鎮、村開設中專班,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宣傳招生,讓每位想學、愿學的人有機會參加學習。
2. 把好入學關。涉農專業中專班實行“免試”入學政策,個別學校為了招生,不顧學生認知實際,學生只需提供一張身份證復印件就成為中專班學生。實際上,他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無法適應中專班的教學,致使中專班教學無法有序開展。要保證中專班的健康、規范進行,各分校應通過當面填寫報名表、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對報名學生進行“目測”,了解報名人員的基本情況,適當把控人員入學關。
3. 積極開展教學調研。涉農專業中專班學生絕大多數是從業人員,有過行業經歷,他們參加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拿文憑,更多的是希望學到與從事的行業、產業有關聯,并對自己增收有幫助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用技術培訓中不能解決的“所以然”問題。因此要提高涉農專業中專班辦學實效,首先要了解學生想學什么、想聽什么、想解決什么,因此市縣分校應組織相關專業教師下基層、進村,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了解其需求,了解行業、產業生產實際,了解學生最關心、最想知道、最想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把握課程教學方向,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同時鼓勵學生帶著問題來聽課。學生可以將生產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帶到課堂,向授課教師提問,直到弄懂為止,并組織老師上門、到田頭指導服務。這樣,教學才會有“物”,才會有吸引力。
4. 教學內容實用。中專辦學與短期培訓相比,系統性更強、教學時間更長,各方面要求更高。提高中專辦學實效的關鍵是教學內容實用,增加辦學的吸引力,讓辦學有生命力。泰興市農廣校在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時,要求教師進行案例教學,從學生周圍事例出發,講解基本的法律知識,講解案例中蘊含的法律原理,將枯燥的法律知識通過常見案例表現出來,同時教給學生維權意識和方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從農業生產現象出發,講解基本理論知識,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從理論出發講解出現類似的情況如何處理。
5. 分類開展技術交流。把從事相同專業和產業、不同鎮村的學生組織起來,邀請省市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參加,就大家共同關注、關心的技術難題和信息進行交流,探討解決方法,準確了解市場行情。2011年以來,泰興市農廣校舉行30多次技術交流會,520多名學生相互交流討論韭菜生產、河豚魚養殖、山羊繁殖選種、奶牛產奶、測土配方等技術難題32個,幫助學生解決技術難題29個,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強了涉農專業中專班的辦學吸引力。
6. 時間安排合理。中專班學生大多是農村從業人員,平時從事農業生產,利用農閑時間上課。辦學過程中,應該結合農時、春夏秋冬季節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做到一般農忙時間不辦班,鎮村有省級以上重點活動時不辦班,農閑時間每次上課2天。同時,根據不同的季節安排每季的上課時間。彈性學時,不僅適應涉農專業中專班教學的要求,更要充分考慮到農民務工從業的實際需求,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7. 教學形式多樣。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涉農中專班學生大多是從業農民,單一的課堂教學會讓他們產生枯燥刻板的印象,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涉農專業中專班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普遍采用投影儀、VCD、PPT等多媒體開展教學,教學直觀、生動形象;適時在村頭、田邊開展現場教學;有序開展“技術討論”教學,讓學生的思想在辯論中得到升華,能提高其專業技能;適當安排與教學有關的參觀活動,增強辦學的吸引力。實踐證明,多樣的教學形式相互具有互補性,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
江蘇省泰興市農廣校
錢 明 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