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中,各種作物難免會發生病蟲危害,在使用農藥進行防治時,如果使用不當,會對農作物產生不良影響,甚至造成藥害,輕者減產,重者可使作物死亡。但也有一些藥劑,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除起到較好的防效之外,還有刺激作物生長作用。
一、藥害產生的原因
農田噴施過量的農藥后在植物上產生藥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歸結為藥劑、植物和環境條件三種因素。
1. 藥劑本身的因素
即農藥的性質。各種農藥的化學組成不同,對植物安全程度有時差別很大。在農藥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發生了藥害,主要因素應當是藥劑本身,這里涉及三個方面:
(1)一般無機農藥容易產生藥害,有機合成農藥和生物農藥要安全得多。在不同的農藥劑型中,易造成藥害的排列順序為:油劑>乳油>水劑>可濕性粉劑>粉劑>顆粒劑。
(2)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如混用不當、劑量過大、施用不均勻、間隔時間短,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藥害。
(3)由于農藥質量方面的問題而造成藥害。如藥劑變質,雜質過多,添加劑、助劑的用量偏小或偏大,影響了乳化性能或噴霧質量,甚至發生理化性狀改變,也是造成藥害的一個原因。
2. 植物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植物對藥劑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組織形態和生理差別所致。除了內在因素外,其表皮性能、蠟質層、角質層、茸毛、氣孔、種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異也是造成藥害的重要原因。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同一品種的不同發育階段,對藥劑的敏感程度也有差異,如高粱、玉米、豆類作物對敵敵畏極為敏感;雙子葉植物對苯氧乙酸類藥劑很敏感;瓜類對有機氯農藥較敏感;白菜、桃、李對銅制劑很敏感。一般來說,禾本科、蘋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藥性較強,而豆科、茄科、葫蘆科、桃、李等作物耐藥力較差。另外,作物的生長期較休眠期耐藥力差,苗期和發芽期對藥劑敏感,而旺盛生長期則對藥劑不敏感。植物生長代謝快、抗逆性強,藥害發生較少。
3. 環境方面的因素
環境條件主要是施藥當時和以后一段時間的溫度、濕度、露水等因素。一般情況下高溫、高濕較易產生藥害,因為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藥劑的化學活性增強,植物的生理活動也增強,氣孔開啟多而大,有利于藥劑注入而引起藥害。濕度過大,某些藥劑也易引起藥害,如波爾多液在多霧天、露水大時施用就易導致藥害。另外,土壤理化性質,砂土地、貧瘠地、有機質含量少的地塊由于作物長勢弱、抗逆性差而導致藥害,特別是這類田塊的土壤對藥劑的吸附性差,施用除草劑或用殺蟲、殺菌劑處理土壤時更易出現藥害。
二、藥害的癥狀
藥害是指使用農藥方法不當,未嚴格按照要求施藥,而引起被保護的農作物發生各種病態反應,包括由藥物引起植物的組織損傷、生長受阻、植株變態、減產、絕產、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變化。如落葉、落果、葉子變黃、葉斑、凋萎、灼傷、矮化、畸形、植株死亡、品質下降等,即作物受到了藥害。
藥害表現的癥狀可因作物、藥劑不同有種種復雜的變化,在田間常與病害的癥狀較難區別。一般藥害可分為急性藥害、慢性藥害、殘留藥害。
1. 急性藥害
農藥施用后短時間內(一般10天內)表現出的癥狀,如百草枯對作物的藥害,多為出現斑點、失綠、灼傷、凋萎、落葉、落花、落果、卷葉畸形、幼嫩組織枯焦、失綠變色或黃化等。
2. 慢性藥害
施藥后藥害不會馬上出現,癥狀不明顯,短時間不易判斷,一般在施藥后10天以上才表現出來。主要影響農作物的生理活動,大多表現為光合作用減弱、葉片增厚、硬化發脆、生長緩慢、發育不良、延遲結果、果型畸形、早期落果、籽粒不飽滿、品質下降等。
3. 殘留藥害
這是由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或其分解產物引起的。由于噴藥時約有半數以上農藥落于地面,這些農藥有的分解很慢,被土壤吸附后慢慢積累,有的殘留期較長,待殘留農藥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作物生長。殘留藥害并非本茬施用農藥所致,而是前茬、前多茬作物施藥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癥狀表現與慢性藥害相似,實際屬于慢性毒性的一種。
三、藥害的預防
農藥對農作物產生藥害的原因很多,除了某些農藥對農作物比較敏感,或者某些專用農藥外(多數是除草劑),主要是在使用農藥時,沒有嚴格按規定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術用藥,或者使用時由于天氣條件的影響等,而導致發生藥害。因此,預防藥害的產生,關鍵在于科學、正確掌握農藥使用方法。
(1)正確選購農藥。購買時,一要注意生產日期;二看是否有分層,沉淀、結塊等變質現象;三是認真閱讀農藥使用說明書。
(2)合理配對農藥,保證施藥質量。稱準農藥劑量,配準農藥濃度;不可先將農藥直接倒入施藥器械中再兌水稀釋。
(3)采用恰當的施藥方法。正確選擇施藥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三點:第一,根據農藥性能及對作物的敏感性來確定施藥方法。第二,根據農藥劑型確定相應的施藥方法,如水劑、乳油適用于噴霧,粉劑、顆粒劑宜于拌種或撒施。第三,根據天氣狀況選用相適應的施藥方法,如在大風天不宜用噴霧方法施用廣譜性除草劑,而用涂抹的方法,以防霧滴漂移引起作物藥害。
(4)藥前檢修藥械,藥后及時清洗施藥器械;及時化解人為矛盾,減少人為藥害事件。
(5)科學混配農藥,不可多種農藥同時混合使用。
(6)使用農藥應盡量避開作物對農藥敏感的生育期,如幼苗期、花期、幼果期。
總之,農藥既能有效地防治各種農作物的病蟲草害,若施用不當、技術掌握不嚴、防治目標不明、藥劑的特性不清等,就可能造成藥害。這雖然是一對矛盾,但只要對所使用藥劑的性能、農作物抗藥程度和生理特性,以及病蟲草害為害的規律等,有比較全面地認識,并運用這些認識去能動地提高施藥質量,藥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藥害的補救
在正確使用農藥的同時,施藥后要經常觀察作物生長情況,以便及早發現藥害,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盡可能減輕藥害程度。如果已經出現了藥害,應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以下措施。
(1)清水沖洗或噴大水淋洗。若由葉面噴灑藥劑后產生的藥害,且發現早,可迅速用大量清水灑2~3次,盡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藥物洗涮掉,并增施磷鉀肥,中耕松土,促進根系發育,以增強作物恢復能力。同時,由于大量用清水淋洗,使作物吸收較多水,增加了作物細胞中的水分,對體內的藥劑濃度能起到一定的稀釋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輕藥害的作用。對一些土壤處理的除草劑引起的藥害,可適當排灌,降低農藥殘量,減輕藥害程度。
(2)施肥補救,迅速追施速效肥。在發生藥害的作物上,迅速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增加養分,加強水肥管理以增強農作物生長活力,促進早發,加速作物恢復能力,這對受害比較輕的幼芽、幼苗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3)噴施緩解藥害的藥物。針對導致發生藥害的藥劑,噴灑能緩解藥害的藥劑,如農作物受氧樂果、對硫磷等農藥的藥害,可在受害作物上噴施0.2%硼砂溶液;油菜、花生等受多效唑抑制過重,可適當噴施0.05%赤霉素溶液,硫酸銅或波爾多液引起的藥害,可噴施0.5%石灰水等。
(4)去除藥害較嚴重的部位。這種措施在果樹上常用。如在果樹上采用灌注、注射、包扎等施藥方法,使用內吸性較強的殺蟲藥劑,若因施藥濃度過高而發生藥害,對受害較重的樹枝應迅速去除,以免藥劑繼續向下傳導和滲透,并迅速灌水,以防止藥害繼續擴大。
河北省望都縣農業局
熊彥娣 劉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