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對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學的關系,三維目標中知識目標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目標的關系,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根據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45分鐘的課堂上,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然而新的理念、新的機遇伴隨著新的挑戰,撲面而來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將又一個新的課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歷史何去何從,高中歷史教學路在何方?作為高一的歷史教師,這是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自己近一年來的教學實踐和遇到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論的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系
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并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適應新課標。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
歷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適應新課標對教學的新要求。新的教學理念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認為,要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就應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新課程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三、實行新課程改革,是在繼承基礎上的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依據時代性和基礎性的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和更新,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了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學術發展和學生經驗的聯系。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
四、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于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課堂應當是師生生命的一部分,是“點化和潤澤生命的園地”,因而,它“更加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強調對智力的挑戰,強調對激情的引發,強調對生命的呼喚,強調人性的交流理解。
新的教學理念還力求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新課程改革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合作,追求歷史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高中歷史新課程對我們現有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歷史教師應抓住機遇、及時調整、更新理念、改變方法,切實在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讓歷史教學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