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現象與問題不容忽視,改革高職地理教學現狀已迫在眉睫,如何改革?從何做起?鄉土地理教學給教師以很大啟示,通過論述高職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鄉土地理教學在高職地理教學改革中的可行性,就在實踐中如何運用鄉土地理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鄉土地理教學;高職;可行性
高職初等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小學教師,他們必須具備一種綜合素養,既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又要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地理學科作為初等教育專業課程組成部分,理應順應高等教育自身的變革,順應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努力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鄉土地理”由于其綜合性、實踐性特征,在地理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高職地理教學的現狀
1.教學模式傳統化明顯,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由于地理在初等教育中屬于一種拓寬知識面的學科,在小學也處于“副科”地位,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屬于弱化的邊緣學科,老師沒有動力,學生沒有興趣,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時候沿用的是普通教育所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活動大多以課堂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基本以教材為中心。這種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單項粗放式教學模式,必然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也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教學效果不太令人滿意,人才培養的質量也不高。
2.教材內容不符合高職培養目標和高職學生特點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所用地理教材基本選用現行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知識體系,對職校學生來說,課程難點多,要求高,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教材本身而言,知識體系完整,然而教學時數僅為32學時(同等內容在普通高中教學時數為70,90學時),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教師實在勉為其難,不得已只能采取壓縮學生思考時間,用講解、演示等“高效”方法完成教學內容,其效果可想而知。另外,部分章節理論性強,概念多,多數知識仍然是直接給出結論,而不是把知識的發生、發現的過程呈現給學生,也沒有提供機會讓他們從事自主探索、調查研究等活動,與學生實際聯系不太緊密。在調研中,很多學生希望課程難度降低一些,希望課程能聯系專業特點,貼近生活實際,學到一些對他們今后生活與工作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3.高職生源差,不利于教學過程的實施
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進入高職或中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重點高中或普通高中淘汰下來的學生,這和并軌前的生源相差很大,并軌前考生的就業有保障,身份也打著“干部”的印記,學校招生曾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并軌以后,這些都不復存在。現在的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那種單純以教材出發進行知識的傳授,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這些學生,他們更愿意接受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既易懂又實用,他們喜歡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因為這樣可以鍛煉能力,提高興趣,長期以來,如何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一直是這門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4.教師隊伍薄弱,教學熱情不高
由于是弱勢學科,自然在人才引進上不予重點考慮,地理教師大多數是并軌之前引進的,并軌之后幾乎沒有教師愿意進高職院校成為弱勢群體,地理教師年齡結構嚴重脫節,知識結構老化,少數幾個教師艱難維系著學科對地理課程的需求,沒有教研組,更談不上教研活動,教師教學的熱情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受到教材編寫內容及學時的牽制,以及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再加上教學設備陳舊,教師很難放開手腳上好地理課,多年來地理教學無實質性的變化。
二、運用鄉土地理教材在教學改革中的可行性
1.運用鄉土地理能使理論知識生動化,便于學生理解
高職初等教育專業地理課理論性較強,有許多抽象的內容,而在教學中聯系鄉土地理最能體現“由近及遠”“從已知到未知”的教學原則。因為鄉土地理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親眼看到、親身經歷地理事物。建立在直觀基礎上的這些事物,在學生頭腦中最容易形成具體的地理表象,對進一步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很有好處。例如:講“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節時,引導學生回憶本地夏天和冬天天黑、天亮時間的變化情況,總結出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冬季北半球晝短夜長。引導學生回憶教學樓或教學樓前大樹在夏天和冬天影子的長短變化,學生得出冬季影長、夏季影短,接著再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什么原因引起的,學生會積極思考,并回答說,是太陽光線和地面夾角不同造成的,影長說明夾角小,影短說明夾角大,從而總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隨季節而變化。這樣一聯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理論結合到實際,使他們學起來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可見,聯系鄉土地理確實可以使某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化小為大,或化虛為實,或化看不清為看得清,從而引導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并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運用鄉土地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而鄉土地理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既為學生熟悉,又為學生喜愛,學生時常接觸,但學生對這些客觀存在于他們周圍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有的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經教師一點撥,便可言傳,所以鄉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點。例如:在上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時講到鋒面、鋒與天氣,我問同學們我們宜春什么時節東西容易發霉,街上什么時候有楊梅賣?同學們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探求新知識的欲望,提出了許多觀點,很快就融入到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情境中。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鄉土地理材料運用得好,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起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使學生較快地融入學習情境,極大的調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3.運用鄉土地理能促進教學方式轉變,促進教改深化
從生理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對一件事產生興趣后,大腦皮層會出現興奮優勢中心,大腦細胞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這樣要理解記憶和掌握知識信息就比較容易,在課堂內,教師根據課堂內容,選擇一些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鄉土事例或鄉土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與興趣,并非常樂意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討論,也愿意在課下通過閱讀、考察、觀察等方式自覺主動地去探索老師提出的問題,因為興趣,原本由教師唱主角的“戲”,變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模式。此外,由于鄉土地理教學的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野外去考察,走進社會展開調查,這從教學形式上來說無疑是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鄉土地理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有利于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以及身心健康教育。鄉土地理教學的特點與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鄉土地理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實際,因此無論在學習內容上、學習過程上和學習的形式上都有很強的實踐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特點,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實踐操作的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運用地理知識綜合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鄉土地理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同時,學生學習身邊熟悉的、感興趣的、有用的地理,在愉悅的環境下學習,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實施素質教育是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作為地理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鄉土地理教學,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可起到獨特的作用。
三、鄉土地理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1.根據教材精選鄉土地理內容
由于現行教材存在一定的問題,難度大,要求高,理論、概念偏多,不符合目前高職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進一步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對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和取舍,如對一些過難的內容、初中出現過的內容、未來職業從業中基本不用的內容簡化處理或者是利用少量時間進行總結和輔導,節省下來的學時則增加一些與章節內容相符合,有利于增強教材活力,開闊學生視野,活躍課堂氣氛,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的鄉土地理內容。具體的做法是大量收集鄉土地理內容,然后根據教材需要,精選配對編入教案。
2.改革教學方法,大力推行探究式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教材因為強調理論闡述及大量信息傳遞,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法,但是單一的信息傳遞方式,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和學習的被動,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這與職業培養目標及社會對人才需求極為不符,鑒于此,我們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鄉土地理內容的巧妙運用對改變教法具有獨到的功效,因為很多鄉土地理內容都是教師采用啟發、討論、提問等探究式教學方法的良好素材,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講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時,我向同學們提問,青龍和新東方是宜春的兩大知名餐飲酒店,請同學們從交通運輸的布局談談它們未來的發展前景。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立刻投入到積極思維和熱烈討論當中,并在老師的啟發下很快得出科學結論。這種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討論、閱讀、聽講、觀察等途徑獲得結論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根據鄉土地理內容的特點,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鄉土地理素材來源廣泛,鄉土地理內容豐富多樣,對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教學中我始終遵循,凡是有利于提高學生興趣、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教學計劃實施的教學形式都積極組織、精心設計,但切記不能為形式而形式。證教學中,我積極利用鄉土地理教材,主要采用如下一些形式來豐富課堂教學。(1)討論式教學。在講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這節課時,我采用討論課的方式,讓學生分析討論袁州區作為油茶產業基地的區位優勢條件。全班47人分成四組,讓學生從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進行思考與討論,得出結論后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陳述,最后老師從自然條件、油茶資源、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到油茶在全省的地位、政策的支持進行總結。通過分析討論,明確農業的產業化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既加深了學生對農業區位理論知識的印象,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小論文式教學。在講旅游資源及其評價時,我采用小論文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家鄉的旅游資源及評價”。(3)辯論式教學。在講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時,我把全班分為南北兩組,展開南北比拼大辯論,當然代表家鄉組的南方隊略勝一籌,因為他們畢竟熟悉家鄉、了解家鄉。可見,只要老師肯潛心研究教材,一切從學生出發,定能逐漸扭轉傳統地理教學不受學生歡迎的尷尬局面。
充分運用鄉土地理材料進行教學,不僅能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對于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鄉土地理材料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切忌牽強附會、暄賓奪主。
總之,在教學中時刻把握時代對人才需求的脈搏,傾聽學生的心聲,感悟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期待,將是我們地理教師不斷探索和改革教學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