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俄羅斯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對以人為本高等教育呼聲愈加強烈,加入博洛尼亞進程亦推動了改革步伐。餓羅斯高等教育以人為本,進行學制結構、學分制和文憑證書制一系列改革。這一改革既有積極作用,又存在重重困難,發展趨勢任重道遠。
關鍵詞:俄羅斯;高等教育;以人為本;學制改革
一、俄羅斯以人為本高等教育學制改革背景
1.國內政治民主化及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
前蘇聯時期實行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在高等教育學制上表現出單一的教育體制和學術精英培養模式。20世紀90年代后,俄羅斯政治體制向民主分權過渡促進了高等教育體系朝多樣化發展。前蘇聯時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高等教育只有一個本科層次,不授予學位。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后,這樣的學制結構已不能滿足市場化對人才的需求。政治民主化和經濟體制轉軌要求高校具有多元的辦學模式和培養多樣化的專門人才。
2.社會對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強烈訴求
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人道化、民主化、多元化和個性化被鮮明地提出來,教育人文化思想隨之誕生。教育個性化和人道化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即教育以人為本。從1992年的《俄羅斯聯邦高等教育至2005年發展綱要》和《俄羅斯聯邦教育法》中可以歸納出,俄羅斯學制改革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保證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建立多類型、多形式、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發展學生個性。
3.博洛尼亞進程的促成
20世紀50年代歐洲啟動博洛尼亞進程,其目標是創建歐洲統一的教育空間。1999年頒布《博洛尼亞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到2010年為止,已不下46個歐洲國家簽署了這一宣言,使其成為一個真正的泛歐洲的承諾。其內容歸納為:實行兩級學制,即學士與碩士;實行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CTS),增強學習和資格認定彈性;提高師生學術研究和學生培養的流動與合作;發放畢業證附件(DS),明確畢業生所獲的技能;共同制訂教育質量評判標準和評估方法。其宗旨是“結構的可比性,但內容的多樣性”。
加入博洛尼亞進程,是俄羅斯高等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不二選擇。2003年9月,俄羅斯簽署了《宣言》,正式加入此進程,直接促進學制的重大變化。
二、俄羅斯以人為本高等教育學制改革內容
1.學制結構改革
學制結構改革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類型結構的調整。俄羅斯各級教育被分為兩類: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1992年《俄羅斯聯邦教育法》將高等教育納入職業教育范疇,并用“高等職業教育”取代“高等教育”或“高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包括:初等職業教育(相當于職業技術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相當于中等專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相當于普通和專業高等教育)、高等后職業教育(相當于副博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宗旨是培養相應水平專家。滿足學生提高其受教育程度和深造的需求。另一方面,實行多級高等教育培養體制,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的發展方向。既增加了與歐洲接軌的二級體制,又保留了本國特色的文憑專家培養系統,兩系統并行。在高等教育和高等后教育階段形成了初級專門人才、學士、文憑專家、碩士、副博士、博士幾個層次的學位教育,1992年的《俄羅斯聯邦關于建立高等教育多級結構的暫行決議》奠定了這一基礎。1996年的《俄羅斯聯邦高等職業和大學后職業教育法》正式確立了高等教育的多級培養體制(358年制)。具體如下:
第一層次為不完全高等教育。學制2年,獲得不完全高等教育證書。第二層次為基礎高等教育。招收不完全高等教育或完全中等教育畢業生,學制分別為2年和4年,獲得基礎高等教育證書和學士學位。第三層次為完全高等教育。招收獲得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學制2年,獲得高等教育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在第三層次基礎上設立副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屬于高等后教育范疇,學制分別為3年。
2.學分制改革
引進歐洲學分制(ECTS),優化國內學時制。《宣言》中要求實施歐洲學分積累與轉換系統,為本區域內人才流動創造條件。要求本科階段修180-240學分,碩士研究生階段修90-120學分。俄羅斯傳統上采用學時制,即上課時間。為保持“學位證書和附錄內容與歐洲一致”,俄羅斯制訂了學時和學分的換算標準:1學分=36個長度為45分鐘的學時(相當于27小時);學生1周最大學習量為54學時,約合1.5學分;1周的實踐合1.5學分;1學期考試期(3天準備1天考試)約合1學分。這樣學生完全能夠修完所要求的學分。
3.文憑證書制度改革
實行歐洲統一的高等教育畢業證附件(DS),相互承認學位證書,以明確畢業生所獲的技能,方便人才的國際認證。受蘇聯時政治經濟影響,加之本國學制系統特殊性,此外俄語也非歐洲通用語言,國家在國際學術交流和勞動力市場競爭上都處于劣勢。因,此,俄羅斯積極實行DS。其內容是:使用雙語(英語和俄語)填寫附件;提供畢業生的學業情況:專業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學習時間、考試科目、學習成績和學歷水平;提供關于本國國民教育系統和教育評價系統的相關信息;用歐洲ECTS系統的學分統一課業量的核算。畢業生有權繼續獲得教育或在歐洲其他國家找到相關工作。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人性化的關懷。
三、俄羅斯以人為本高等教育學制改革評價
1.注重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
一方面,加入歐洲統一的教育空間,積極應對國際化和全球化,擴大俄羅斯學生自主選擇教育和就業空間,便于人才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俄羅斯對傳統高等教育持揚棄態度。從國情出發,保留了傳統教育中優質部分。在博洛尼亞進程推動下,這種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彰顯了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性化、自主性和多樣性的一面。
2.實踐中困難重重
俄羅斯高等教育學制改革并非一帆風順。有學者表示擔心,兩級結構的學制降低了俄羅斯高等教育的質量,文憑互認機制,加速了國內人才流失。在國家內部改革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在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和英國,學分制被廣泛和頻繁使用。在這些國家每年有多達12000名學生交流,涉及的專業是語言學、社會學、工程和法律。但俄羅斯國內大學學生相互交流這一點,國家卻沒有保留任何數據。
3.未來趨勢任重道遠
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國際化趨勢勢不可擋。加入博洛尼亞進程俄羅斯是融入全球性的競爭與合作、縮短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的必由之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亞洲國家(如中國)都積極關注這一進程,以期能為本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鑒。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應因為阻力而停滯不前,而是要尋求對策不斷完善。面對改革的復雜情況,俄羅斯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學制改革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