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一種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教育,是通過教育活動將人文精神內化為人的品格因素。人文教育旨在發展學生追求“真、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的關懷之心和慈愛之情。
一、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文教育是通過傳授知識和自身實踐,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氣質、修養和品質,以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科學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精神,使學生不斷地獲取科學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和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作為物理教育的方向和靈魂,是完善物理教育、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必然要求。
二、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我們在物理教學中不斷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轉化成學生的思想品格和行為習慣。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育不僅僅需要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還要充分利用人文因素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品質,教給學生文化觀念、人文觀念和倫理道德規范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從物理學家的故事著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種故事的美德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深遠的,它可以感染、激勵學生,從而慢慢樹立獻身物理學、報效祖國的奮斗精神。
2.了解、尊重并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中承認每個人的潛力不同,發展速度和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由于自身條件的不同,其成長過程也會千差萬別。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區別對待,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使基礎差的學生能接受,優良學生能“吃飽”。其次,作為教師要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要建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學生觀。
3.弘揚“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原則
“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主發展,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主體性原則就是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蠡縣啟發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