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說,榮譽是至高無上的,是忠誠背后的偉大力量,是最受人尊敬的。國際把榮譽授予熱愛和平的團體和個人,國家把榮譽給予安歇戰爭的英雄人物。而在國際關系中,榮譽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相應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榮譽在國家的外交政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它既能導致國際危機的升級,也能通過維持國家內部的群體認同改變國際的格局,它對當代國際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討的重要研究領域。通過對榮譽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功能辦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國家關系;榮譽;欲望;精神;理性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闡述了人的三種心靈驅動力:欲望、精神和理性。欲望指原始的生理欲望;精神包括贏得尊重、自尊、榮譽和勝利等;精神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自尊、榮譽的需求不管在任何社會都普遍存在;理性指辨別好壞、尋求如何獲得快樂的能力。自愛當代社會,研究國際關系的學者也意識到了榮譽因素在國際關系領域的作用,并深入地進行了探討。對此,筆者就學習、思考、探究集中的幾方面,在此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榮譽是什么
《韋伯斯特大詞典》將榮譽定義為良好的名聲或公眾的尊敬,即榮譽來自于客體的評價和肯定。其實這一定義不夠全面,只強調了客體的作用,忽視了主體對榮譽的感受。如在二戰中,如果榮譽的評價,只是局限于客觀,那么那些受到了榮譽的鼓舞,為了德國的勝利,英勇戰斗的德國士兵就不應該得到榮譽,得到尊敬了嗎?《牛津英語大詞典》認為,榮譽是對價值或等級的高度的尊重、尊敬或敬重,是有差別的贊美與嘉許。這個概念就進一步地強調了榮譽的差異性,并不是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擁有權利。正因如此,才使得榮譽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并成為人們行動、成功的動力。但這樣的概念,仍然是很片面的。《倫理學詞典》將榮譽定義為自我價值、尊嚴的意識和源自于他們的祖先和血統的相應行為準則。這個概念恰恰與《韋伯斯特大詞典》的概念相違背。但是,榮譽不僅僅是主體的意識,外在的評價也很重要,如果沒有客體的肯定,榮譽就缺乏評價的客觀標準,就容易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
比如在中國,孟子最早從倫理方面使用榮辱概念:“仁則榮,不仁則辱。”榮譽是社會歷史范疇。不同的社會或不同的階級對同一行為的褒貶不同,甚至相反,如歷史上,對體力勞動,剝削階級以勞動為恥,勞動者則以辛勤勞動為榮。
比如在美國,成功和財富本身就是榮譽的代表。那些成功富有的就是光榮的,它證明了上帝選民的榮耀,而且有權利和財富的人往往比別人有能力,有財富去幫助別人,更能夠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霍布斯也認為:只有成功才能獲得榮譽,不是感覺和激情。如果是感覺和激情,那么每個人都可能獲得榮譽。榮譽是個體取得的優勢,與道德無關。
再比如羅馬時期,斯多葛學派對外在的榮譽非常不屑,他們相信真正的榮譽是屬于個人內在的,強調快樂之路在于人內心的提升。但是這樣的話,榮譽就對社會成員失去了原本的激勵作用。
亞里士多德認為榮譽界就是對美德的獎賞,他列舉了美德的幾個要素分別是:正義、勇氣、克制、杰出、寬宏大量、慷慨大方、謹慎和智慧。而保羅·羅賓遜將戰爭中的美德作為軍事榮譽褒獎的對象,通常鼓勵的四種美德分別是:驍勇、勇氣、忠誠和坦率,另外還包括服從、紀律、遵從宗教儀式、責任、服務、同情、慷慨和謹慎等。每一本著作對榮譽的概念講述,每個人對于榮譽的界定都不盡相同,筆者更不敢妄下定語。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努力地探索和考究、分析和總結。那么,榮譽到底是什么呢?
二、榮譽與國家間的戰爭
榮譽與戰爭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利歐·帕拉認為國家榮譽是歷史上所有戰爭的根本原因。定義國家榮譽就是給戰爭這一世界性的問題打下基礎,研究國際沖突的原因不考慮榮譽這個問題。他認為國家榮譽這個詞的含義非常模糊,只有當公眾了解到國家的榮譽被戰爭誤用,為國家榮譽找到了一個清晰的概念之后,世界的和平、安全才有可能獲得。
每個國家的國民都會珍視自己國家的榮譽,對于那些發出虛假威脅、對侮辱國家的行為缺乏有力回應,以至于使國家榮譽遭受玷污的領導人,國民將會給予懲罰,包括批評、譴責甚至于解除、罷免職務等等。面對涉及國民榮譽的問題上,政府處理是都會很謹慎地進行決策,要么改變政策,選擇反擊,要么壓制民眾的聲音。而這中間,那些響亮的、富有激情的聲音往往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占據主流,給政府形成壓力。民眾義憤填膺,政府迫于壓力,戰爭就發生了……保羅·羅賓遜認為榮譽貫穿了戰爭的所有過程:在戰爭之前,榮譽常常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在戰爭開始之初,榮譽可以用來動員平民參戰;在戰爭過程中,給予生者和死者的榮譽,都能激發戰斗潛力;在戰爭將要結束時,弱勢一方的榮譽決定了停戰的時間。
在歷史時代,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好男兒都戎裝上陣,殺敵衛國,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去換取國家的榮譽,自己的榮譽。然而在和平年代,也許每一個人都會有國家這個概念,但是不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心懷著對國家的情感。很多時候,大都是離開國家,在異國他鄉,會思念自己的家人、國家,這個時候,國家的情感才會得到體現。而世界杯、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家質檢的大規模的運動對抗,喚醒了那神圣的情感,一種無上崇高的情感,為了國家的榮譽戰斗。每個運動員,身穿代表著自己祖國的服裝,高唱國歌宣誓自己對國家的摯愛和忠誠,全身的情感燃燒,熱血沸騰。當他們獲取了獎牌,站在最高處,國家的旗幟被升掛在最高處,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更多的是祖國的榮譽。
三、榮譽與國際上的外交
榮譽能夠影。國際之間的外交政策。米歇爾·杜尼蘭認為榮譽在不同時期對外交政策存在不同影響。在君主和貴族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君主對榮譽的追求成為國家追求對外擴張的原動力。因此,外交政策的動機中包含了太多的榮譽因素湛至是渴求榮譽。在近現代國家,榮譽因素同樣也影響著外交政策。國家榮譽感又會加強對抗性的外交政策。如果對待外部的態度走向高度的排斥,戰爭就發生了。在外交中,政客們都會打著國家榮譽的旗號,用和平的榮譽來解釋外交政策,各種各樣的政治家都用過這一手段。
可見,榮譽在外交政策上,一方面,可以成為進步的動力;另一方而,還會成為變通的阻力。所以一定要理性地看待榮譽與外交政策的關系,張弛有度。
以奧運會的火炬傳遞在法國遭襲事件為例,這一事件激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憤怒,各地紛紛展開抵制法國貨、抵制家樂福的活動。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態度也比較強硬,向法國表達了強烈抗議和譴責。法國政府最終不得不讓步,2008年4月21日上午,法國參議院議長克里斯蒂安·蓬斯萊抵達上海,前往上海市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專程看望奧運火炬手金晶,并轉交了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慰問信。信中表達了對金晶的慰問和對傷害中國人民族感情行為的強烈譴責。
四、榮譽與反殖民主義
很多的歷史學家對榮譽的研究涉獵不少,他們的研究對于分析國際關系中的榮譽因素頗有借鑒意義。最有代表性的是約翰·伊利弗的《非洲歷史上的榮譽》、安頓·布魯克的《公羊和山羊:榮譽在地中海的作用》和蘇安娜·科菲爾德等人的《現代拉丁美洲的榮譽、地位和法律》。上述研究認為,這些國家大都有著被殖民的歷史,在進行民族解放戰爭的過程中,榮譽是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之一,起到了動員民眾、激發愛國主義的重要作用。歷史上在各種反殖民戰爭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民在國家榮譽的號召下,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書中不少實例表明了,榮譽改變了國際格局。
五、榮譽與國家內部
榮譽在國家內部,也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很多國家也更是有著自己完善的榮譽制度。這種榮譽制度的設置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還通過各種形式鼓勵后來者,傳承榮譽承載的精神:和平、團結、非暴力、諒解、合作。使后者在榮譽的精神下,能夠更為理性地處理他們的欲望,更能成為取得更大的成就、榮譽的動力。
一個穩定的具有良好歷史傳承的國家都會設有統一的、權威的榮譽制度,有些國家甚至有專門的榮譽制度立法。國家內部榮譽表彰體系的作用體現在幾個方面:(1)它有利于政治穩定和政治傳承,是政治合法性、穩定性和正統性的象征,軍事榮譽制度更是如此;(2)榮譽制度是統一的和歷史的,有利于社會結構動態的穩固和良性的流動;(3)榮譽制度還有利于構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國家榮譽表彰體系使得廣大社會成員有所追求,有利于激勵全社會向上的精神,增加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為例,他們將培養學員的榮譽感作為首要任務之一。他們認為沒有榮譽感的團隊就是沒有希望的團隊,沒有榮譽感的士兵不會成為優秀的士兵。正是由于他們對榮譽的重視和癡迷,將榮譽視為團隊的靈魂,西點軍校才培養出了無數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榮譽感和獻身精神的精英人物。而這些精英人物又和美國的命運緊密相連,鑄就了美國歷史的輝煌。
榮譽不僅是一個人,一個團隊行動的動力和靈魂,它更是在國際關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地位和功能。榮譽既能導致國際危機井級,也能通過維持國家內部的群體認同改變國際格局。作為影響國際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筆者進行了淺陋的解說,但是對于各大著作中對于榮譽的概念是什么?榮譽對于國家關系,國際關系的具體影響還是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所以應該進一步深入挖掘和討論,提高對榮譽的認知,深度地了解榮譽對于國家關系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豐富榮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