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用書《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對大學本科生的英語聽力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即要求大學生“能聽懂英文講課;對題材熟悉、淺于課文、基本無生詞、語速為每分鐘120詞的聽力材料一遍可以聽懂,理解率不低于70%。”《大綱》對大學生英語聽的能力的基本要求,使聽力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從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工作需要看,聽力能力是大部分大學生今后工作所需的主要語言技能,是他們掌握語言知識,打好語言基礎,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始終注重聽力能力的培養。
一、公共大學英語聽力課教學的現狀
在現有條件下,由于公共大學英語課時有限,班級人數多,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大多以精讀為主,往往過于偏重語言知識、語法知識的傳授,滿足于語言的識別和講解,對培養學生語言應用的能力重視不夠。很多學校不單獨開設聽力課或極力縮減聽力課課時,而在那些有條件單獨開設聽力課的學校,聽力教學也會因為受到教學進度等因素的限制而采用傳統式的教學方法,即以教師為主體,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灌輸超過其承受能力的信息,這種單一的材料輸入使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極易使他們感到乏味、疲倦、注意力分散。結果造成教師口干舌燥,而學生收效甚微的尷尬局面。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進一步提高聽力能力,是很多英語教育工作者在積極探討的問題。
二、對有助于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方法的思考
1.加強課堂上對語音基礎的訓練
由于我們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自都有著不同的方言,而且由于各地英語基礎教育階段發展水平的不平均,很多學生在步入大學以前都未接受過英語語音、語調方面的系統訓練。所以在聽力基礎階段,教師一方面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語音基礎知識,如:音標的正確發音部位,語音規則,語流中的重弱讀、同化、失爆及意群劃分等,來糾正學生多年養成的語音習慣。另一方面,要督促引導學生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場景下的語氣、語調,注意模仿。總之,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應強化精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2.增加泛聽材料,培養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由于聽力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僅靠課堂時間來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顯然是不夠的,如果學生只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接觸英語,而課后不主動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和實踐,就不可能獲得嫻熟的語言技巧。鑒于以上情況,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給學生補充一些泛聽材料。泛聽材料應難度略低,語速稍快,題材力求豐富多樣,尤以貼近生活的情景英語為佳。語言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泛聽的目的正是為了擴大信息量輸入,補充背景文化知識,從而掃除學生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聽力理解和交流障礙。此外,教師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多種方式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使英語學習能夠成為陪伴他們終生的愛好,那么,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必然會大幅提高,當然也包括其聽力理解能力。
3.重視聽力活動中策略的講授與訓練
要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教師除了指導學生課上精聽,課下泛聽外,還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聽力策略訓練。教師可幫助或指導學生找出其聽力中的薄弱環節,然后制訂出明確的階段性學習目標并制訂詳細的聽力訓練計劃,選擇適當的聽力材料。在訓練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選擇地講授一些聽力技巧并進行充分的練習,使之成為聽力活動中的一種本能運用。如:邊聽邊記下關鍵詞和重要信息,或聽完以后概括大意的筆記法;借助圖例、標題或考試中聽力理解部分的選擇項,對文章談論的主題、下文即將談論的內容做出預測的預測法;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結合語篇信息來理解文章的聯想法;通過運用語法知識,辨別語篇標記詞或分析長句結構來幫助理解的語法法;和借助背景聲音、說話者的語氣、語調、態度等非語言信息;或利用已聽懂或已給出部分的語言信息對結果進行推論的推理法等等。實踐證明,開展策略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能夠培養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訓練對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的精力,但只要堅持不懈,一定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聽力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于持之以恒,使各種技能熟中生巧,從而成為聽力活動中的一種本能運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的參與放在首位,把技能的培養貫穿始終,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聽力理解能力一定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