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著鮮明的特點,即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和極富創造性、明顯的時代發展性。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教師構建在老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提出一點思考和想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興趣培養;網絡道德
一、注重自主學習,加強實踐操作
實踐操作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多去實踐練習,才會更熟練地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逐漸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由于現在的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比較簡單,教師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專業術語。而要盡可能地把表現機會交給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去玩、去實踐,使學生具備如下能力:
1.信息獲取的能力
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并能通過各種媒體,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夠將獲取到的豐富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弄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后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二、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1.利用游戲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有興趣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欲望異常強烈,學習也沒有心理壓力,才能夠發揮潛在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
2.分層施教,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
成功是興趣的支柱,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特別不能放棄學差生興趣的培養,因材施教,讓全體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設計課堂教學分層
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對程度高的同學設立較高的標準,而對程度差的學生,則降低標準要求,指導他們單項訓練,強調不管是誰,只要能達到目標、次次有進步就給予一定的肯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興趣。
(2)設計課堂任務分層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新的上機任務。教師針對本班學生微機技能的差異,可設計三個層次的任務,即基本任務、綜合任務、創造性任務。通過上機操作分層任務,使學生各自學有收獲,調動其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
(3)設計練習分層
布置練習是檢查教學質量及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一種手段。練習的布置不應整齊劃一,在掌握各層次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后,可分層設計練習。通過分層練習設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地落實新知,充滿對學習的自信和興趣。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21世紀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鼓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學會獨立思考,突出創新意識的培養,強調創新能力的提高。
教師設計新任務,學生創造完成。例如:我在講解在word文檔中插入和編輯圖片時,讓學生自由組合成2~3人的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并且以比賽形式進行創造完成。充分發揮小組各成員的作用,相互取長補短。無論是獨立完成還是合作完成,在編排過程中如果碰到了問題學生就會自學教材,或互相請教。這樣既讓學生鞏固了書本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意識及“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養
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之際,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而忽視了信息技術中某些不利因素給青少年成長造成的干擾和不良影響。例如:大部分高中學生已有因特網使用經驗,對IE瀏覽器比較熟悉,但對于因特網功能的認識比較狹窄,主要集中于QQ聊天、網絡游戲、聽歌等。教師要對因特網提供的服務多加介紹,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因特網。
總之,未來21世紀信息社會的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實現,對教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培養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養內容上,教育需要對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主要側重在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每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在培養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觀念,要尋求新的模式和傳播手段,以適應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