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就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如何在數學課堂上真正讓學生參與實踐、共同交流、勇于探索、學會學習,關鍵是教師是否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引導”在數學課堂上,尤其是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
一、引導學生“參與”
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讓課堂生動起來。傳統的教學由于執教者的“灌、填、送”造成了學生的“吞而不化,化而不解”的消化不良現象,“填鴨式”教學顯然已不合時代的要求,教師應改進教學,做到:講解精當,停得及時,講解中要有停頓,讓學生參與觀察、比較、分析、猜想、抽象;設問思考,停得到位,要讓學生擁有一定的時間思考,否則,思維無法正常展開。課堂教學要變一言堂為多言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回答、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局面,切忌課堂上處處講透講深,讓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結論,缺少消化和“悟”的過程,做題生搬硬套,只能模仿,不能“活”用知識,若學生沒有“生疑—解疑—頓悟”的一波三折過程,即會造成知識的假性理解。新的教學模式應是“發現一釋疑一練習”,教者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教學,學生會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則明理的思維經歷,從而有效地掌握知識。
二、引導學生“探索”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積極的探索者,讓學生“動”起來,具有主動參與意識,并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無論是數學概念、定理、例題教學,教師都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鼓勵學生動眼、動耳、動口、動腦、動手,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教師作為一個啟發者、引導者,應為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內容巧妙設計問題,使學生產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積極進取狀態,讓學生達到“憤悱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去嘗試、去猜測、去發現,主動地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引導探索,如:先練后講、先試后導,即學生先通過嘗試練習,探索思考,然后教師講解引導獲得新知識;或先猜后證,即學生先通過大膽猜想發現結論,然后教師引導進行證明;亦或學生先動手實驗、進行觀察分析發現規律,然后教師引導尋求結論。
三、引導學生“釋疑”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改進課堂提問行為,使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高密度提問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提問是引導和促進課堂上學生自覺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需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1)難易適度,根據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選擇一個“最佳的智能高度”進行設問。(2)提問要精練扼要,言簡意明,不能模棱兩可。(3)問題要有層次,要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4)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該出現“被遺忘的角落”。(5)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運用夸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揚,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積極回答問題的欲望。
教師在授課時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善問、巧問,精心設計提問方法,啟疑開竇,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問可采用以下形式:(1)曲問,即變換提問角度,讓思維拐個彎,問在此意在彼,讓學生開動腦筋,通過思索才能回答。(2)懸問,即通過提出懸而未決的問題,引出懸念,給學生造成一種躍躍欲試,急于求知的緊迫情境。(3)逆問,即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以制造矛盾,引發學生展開思維交鋒,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4)梯問,即圍繞主題設計一個有層次,由淺入深,前后銜接,相互呼應的問題,誘使學生步步深入。
“知識的傳授者”到“探索知識的引導者”是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重要轉變,教師要充分體會“引導”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引導”,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得以不斷的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涿鹿縣武家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