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責任不是教,而是教學生學。”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精心指導和總結,向學生揭示學習規律,提供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關鍵詞:自主參與;學生;政治課堂學習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了遵循這一法則,不少教師不惜為之嘔心瀝血、孜孜以求,千方百計地去“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但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精疲力竭,而學生卻聽得心不在焉,礙于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教師的威嚴,不敢睡覺,強打精神。難道教師真的就一定得這樣教,而學生就只能這樣被動學嗎?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學生在自主、創造的學習行為中不斷內化、積淀,而教師則在新的起點上起到強化教的作用。這是一種建立在“雙主體雙客體”理論上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參與。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政治教學中運用“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呢?
一、培養學習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前提條件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也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我講《生活與哲學》中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問題時,我將課前準備好的水果、文具、蔬菜等幾組不同類別的物品分發給學生小組,讓各小組對這些物品進行比較分析,并設計問題。教師要重視從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切入,呈現問題,引出理論知識的學習。基于案例、基于情景、基于問題的探究活動設計要豐富多樣,讓盡可能多甚至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做到恰如其分,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保持活躍的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和諧氛圍,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的學習平臺
《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直言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質疑,及時洞察學生的所知所想。同時在課堂提問中也允許一部分學生暫時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確的意見,通過教學過程慢慢領會更為正確的見解。建立這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渲染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尊重和理解,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和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使其更主動地學習,人格也會和諧發展。
在學習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這一框題內容時,我就聯系咱們連云港市今年公開面向社會招聘300名大學生村官的事情及最近開展的“十佳大學生村官”的評選活動與學生討論,班級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他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節課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因此引發了學生的思想共鳴,達到了師生“思維共振”,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熱情。
學生只有在寬松、民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才能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逐步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三、精心設計。為自主參與學習提供成功的感受
蓋杰和伯全納在他們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內容時,要盡量讓學生的成功多于失敗。學習成功得到的快樂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強烈欲望。
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探索知識的臺階,包括設計好課堂提問步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學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索而掌握知識后的愉快情緒體驗。當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
總之,我認為教學是師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有采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去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而且學得主動,學得輕松,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開發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