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外交是國家政治活動的延續,同時也是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現代中國的對外歷程大體有三個時期:(1)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2)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3)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時期。
本課主要講授第一個時期的外交,敘述了四個問題:新中國誕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先后派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外交歷史感興趣,尤其對周恩來外交風采格外敬佩,這是大多數高中生的普遍情結。對學習興致高的同學,可以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放映一些歷史圖片和歷史視頻,讓概念化的事和人變得生動形象,以增強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樣的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再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外交的背景和方針,回顧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國內建設任務,培養學生把歷史內容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方針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求同存異”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粗讀、精讀,快速瀏覽、圈點劃批、圖表比較等學習方式,提高歷史閱讀能力和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
2.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文字、圖片、影視等)的方式,提高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維以感知歷史。
3.通過新舊中國外交的比較,讓學生學會比較歷史問題自g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建國初期國際環境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讓學生認識黨和政府能夠面對紛繁變幻的國際形勢,從國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發,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
2,通過對建國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分析
1.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性質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決定的,也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有著密切聯系。因此,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的其他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新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國處理與其他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為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刻理解這一內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國外交和觀察當今國際事務。
(二)難點分析
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的外交方針原因的分析,以及對此方針的評價。要正確理解這個方針,必須分析建國之初國內外復雜的形勢。高一的學生世界近現代史的知識比較缺乏,知識儲備不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問題情境法、啟發式講述法和應用史料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創設問題}青境,應用啟發式談話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歷史思維能力。注重通過指導學生研習史料,運用史料為證據,培養學生分析、評價和辨偽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
【教學準備】
制作和使用PowerPoint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導語:同學們對“外交”感興趣嗎?誰知道“晏子使楚”“完璧歸趙”的典故?誰又知道“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的故事?(給學生幾秒鐘議論時間)這些講的是外交官的機智、外交官的氣節。但是,從現代意義上講,那只是我國地區間、民族間的交往,還談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國進入近代后,我國的外交是怎樣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當然,那時也出現過世界一流的外交家。弱國無外交呀!新中國建立了,情況如何?我們一起來學習。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新中國的外交方針
提出問題:二戰后世界局勢發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二戰”使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嚴重削弱,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美國外都遭戰爭重傷;社會主義形成了世界體系,歐亞人民民主國家和蘇聯形成社會主義陣營;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許多國家擺脫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中國革命沖破了帝國主義戰線,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爭和民主革命。
問題引導:這一時期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提供“二戰后世界局勢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陣營的對立和激烈斗爭是二戰后初期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國革命沖破了帝國主義戰線,建立了新中國。
問題引導: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剛剛誕生的新中國該制定什么樣的外交政策,書寫中國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情景創設:播放《開國大典》視頻,讓學生感受當時新中國成立時的情景和新中國是如何以獨立自主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的。
提出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呢?
學生看書后歸納出建國初期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含義及意義,用圖表的形式進行總結(如圖)。
2.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建國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確外交方針的指引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過程略)。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分析,盡可能讓學生動手、動口與動腦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材料1: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說:“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從新中國成立后就確定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
材料2: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確提出:“應把五項原則擴展到與所有國家的關系中去”“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
材料3:1988年12月21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再次談到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問題,他說:“世界總的局勢在變,各國都在考慮相應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那么應當用什么原則來指導新的國際關系呢?”“我認為,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
提出問題:新中國發展同一切國家的外交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意義?在新的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何現實意義?
學生思考后,教師概括指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家關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進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健康發展。遵循這些原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也能和睦相處;違背這些原則,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會發生尖銳對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首倡至今,經過幾十年的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今公認的現代國際法和處理現代國際關系的共同準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
4.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問題引導:新中國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是什么?
(1)日內瓦會議(播放視頻,再現歷史情境);
(2)萬隆會議。
合作探究:為什么說萬隆會議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中國代表在會上起了什么作用?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大國參加的國際會議。會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萬隆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年多亞非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三)本課小結
50年代的外交,是創建和發展新型外交關系,埋葬屈辱外交,確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時期。經過這一時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國在國際上已經站穩了腳跟,為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社會主義和平建設爭取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