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庸》開宗明義,就規定了教育的任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說上天也就是自然賦予的是人的本性,遵循這種自然本性就是尊重規律。通過實例展開,根據人性的客觀規律,發現了對待學生問題時所應該樹立的三個觀點,告訴人們換個角度看學生,其實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
關鍵詞:尊重;寬容;嚴格要求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現在的教育者也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雖然才做了不到一年的老師,回顧起來不禁感嘆:學生是同樣的學生,我們教師對待的眼光不同就有了“三六九等”的劃分。其實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教師要用全面的、發展的、平等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此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調皮甚至“可惡”的學生也是非常可愛的。通過對新教育理念的學習,筆者把在管理中的經歷寫下來,與各位同行共同感悟。
在這半年的班主任教學過程中,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在我和他之間發生過很多故事,每次回憶起來,感覺像是一場較量,又像是一次次磨煉,讓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
故事一:剛來當班主任不久,我發現在我的課上有這么一個叫諸葛律言的學生:每次我叫他回答問題,他都態度傲慢,斜著眼睛看我,然后惜字如金地給出不超過三個字的答案,發展到后來,他幾乎連我的問題都不高興回答,原本我以為他是個性格很另類的人,也許這就是他對待老師的方式,直到有一天我去了他的空間才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他的這種態度并不源自他的個性,而是源自對我的不滿。原因我不得而知,但至少我知道他對我已經積怨已久,我卻一直被蒙在鼓里,當時的我有點失落,因為感覺自己為他們做了那么多,可是換來的卻是這種回報,我不甘心,于是我找到了他,問他原因,正如以前一樣他還是不理我(可能是我的態度也不是很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僵持,我改變了語氣和他說:“老師今天來是想要和你一起把我們之間的問題解決了,我尊重你,所以希望你也尊重我,有什么問題你可以直接說,如果是老師不對,老師可以改。”突然間他說話了:“你要我說是不是,好,我告訴你,那天同樣是我和某某人沒做好作業,你為什么叫他訂正在那里,叫我要做在筆記本上;還有那次夜自修,明明不是我—個人說話為什么你偏偏要說我,你明明是針對我。”話音剛落,我傻了,怎么這種事情發生了,我一點也沒有覺察到,在我們看來很正常的事情,他卻是那么敏感。于是我把一件件事情解釋給他聽,最主要的是要讓他知道我是為他好的,漸漸地,他的態度也溫和了,我也答應他以后會尊重他的感受,不再因為我的行為傷害到他的自尊,打那以后,他上課發言積極多了。
故事二: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他的進步很快,也和我建立了很好的師生關系,但是問題又出現了,由于上課講的練習我都提前和他講了,可能他覺得無趣,上課開始趴著睡覺了,開始時,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提醒他,因為他的情況和個性比較特殊,弄得不好,我怕辛苦建立的這層關系又被破壞,但是轉念一想我是老師,應該把合理的做法教給我所熱愛的學生,于是我還是鼓足勇氣拍拍他,也沒說什么,其實這樣的提醒我心里沒底,后來他居然羞澀地朝我笑笑,挺起胸膛聽課了。
從以上故事中,我得到了以下三點啟發。
一、學生是人,需要平等與尊重
從社會學上看,學生首先是作為人而存在的,學習首先是學生個人的行為,無論他的品行、為人怎樣,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每一位學生無論他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優劣,在教師面前都應是平等的。基于這一點,教師應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堅持以下“基本原則”:(1)不以個人的好惡區別對待學生。(2)不以師長的尊嚴凌駕于學生之上。(3)不以學生的過失傷害學生的人格。(4)不以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書也好,育人也罷,都是師與生的雙向交流。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應該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強加的、被動的教育。尊重學生是師生人格平等原則的內在要求,缺乏尊重的嚴格要求與人格平等的原則是不相容的。這樣的教育會讓學生覺得自己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容易產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師生之間的所謂“貓鼠關系”。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應該從那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俯下身來,和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你、愛你;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獨奇: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
二、學生是孩子。需要理解與寬容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錯誤中成長起來、在挫折中成熟起來的。孩提時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沖動,成年后的自以為是……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因為他們還是孩子,思想還不夠成熟,知識還不完善,閱歷還不豐富。對于學生的錯誤,一些教師一是怒之,小錯小怒,怒其不爭;二是罰之,小錯輕罰,大錯重罰;三是告之,先告家長說:孺子不可教也,后告領導說:朽木不可雕也。寬容是一種教育技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對于犯錯誤的學生寬容地給予一個暗示的眼神遠勝于大聲呵斥,它可以滿足學生的自尊心,給犯錯誤的學生一個臺階、一個機會,促其自我反省。同時,寬容能營造和諧的群體,形成民主的氛圍,可以贏得學生,“寬以得眾”就是這個道理。寬容意味著理解、信任。對犯錯誤的學生給予充分的理解與信任,給予充分的反思時間和悔過自新的機會,它可以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學生是學生,需要嚴格要求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帶著家長的殷切希望到學校就是來求真知、學做人的。“教不嚴,師之惰。”我們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嚴格要求學生。嚴格要求不等于懲罰學生或隨意指責學生,也不是無規律、隨心所欲的嚴,而應該做到嚴中有慈、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使學生對教師敬而愛之。談到“嚴”,為師者首先心中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尺子,先嚴于律己,起表率作用,為人師表。作業批改、輔導答疑,不能有絲毫的馬虎,進而才能“嚴”中有道。對學生如何“嚴”?這就得從點滴小事做起:做人必然老老實實,做事必然踏踏實實,做學問必然扎扎實實。教師要督促學生認真落實學習環節;課堂積極思考,認真記好筆記;作業一絲不茍,規范整潔,有錯必改等等。
西方社會有句哲理名言:上帝在關閉了一扇門的同時,也必定在另外一個地方為你打開一扇窗。教師作為過來人通過這扇窗不僅能欣賞到我們在門里看不到的美景,更重要的是能發現許多我們想不到的問題,幫助學生進步從而有利于自己的工作。橫看成嶺,側看是峰,換一個角度來看學生我們會有更驚喜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