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課前備課、課堂組織、教學評價、課后反思等幾方面分析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做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自從信息技術被列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之后,作為必修課,學校師生對其重視程度有所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所提高。但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學生自得其樂、教學資源嚴重浪費、教師教學事倍功半等形式化、低實效等問題。如何改變這種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現象,提升教學效率,亟待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決。下面從我的教學經驗出發,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前備課整體思考,把握學生學習情況
有效的備課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備課時,教師需要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并且備課要從整體出發,在全學年或學期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單元備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興趣和習慣,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順序,必要時完全可以打破教材中的章節設置,增添新的知識和例子,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性,實現對知識技能的調整和重組,實施主題模塊教學,提高教學內容的邏輯連貫,保證教學循序漸進。在課前,教師要準備充足的與內容相配的教學資源,設計好教學過程和思路。但上課的過程絕不是死板的教案執行的過程,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要善于根據實際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善于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契機,挖掘學生本身所蘊含的教學資源,給課堂教學帶來意外的精彩和收獲。
二、靈活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和班級學生特點,靈活合理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首先要注重有效的問題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最開始,教師要設置有效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迅速進入教學情境。其次,實施任務驅動,推動學生參與學習和探索活動。要取得成效,需要按照課前設置的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由簡到難的多層次任務,讓學生通過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協作探究,通過探索、討論、合作互助,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啟發和引導,使其一步一步地完成各層次任務,既達成教學目標,又讓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增添其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再次,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展示和提供學習案例,尤其是自己制作和完成的作品,這樣既能增添教師的威望,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更新自己現有發展水平的目標,適應自我發展的需要。最后,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成長。信息技術本身是一門交流實踐的技術,單靠有限的課堂時間,學生的技能提升空間有限。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可選擇擴展性任務,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生活實踐中去。如,在《獲取信息的過程與方法》一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實際調查等方法,配置一臺價格在2800~3800元的臺式機,并對配機方案進行評比。通過這種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和提高。
三、實施綜合評價。提升學生信息素質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學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已經為我們指明了評價的大體方向:(1)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關注教學中學生的每一次參與,捕捉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把握時機,對學生適時進行言語評價,注意以激勵表揚為主,肯定學生學習過程中好的做法,樹立榜樣,也要學會誠懇地用適當的語言給學生提出發展性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改進學習習慣、方法和行為。(2)要綜合運用各種過程式評價方式,動態把握,全面考查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過程。具體的做法:可以建立綜合評價表,記錄學生日常課堂表現情況,如學習態度、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協作學習中的表現等等,并及時地匯總和反饋;(3)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實現評價主題的多元化,除了常規的教師評價學生之外,引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培養學生的反思性思維能力。在實施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時教師要注意制訂評價標準,指明評價的方向,以引導和激勵,杜絕學生評價的盲目性;(4)總結性評價實施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總結性評價測試要以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為基準,既要注重對測試的輔助操練作用,又要注重考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以提升信息技術學科的影響力,促進學生學好這門課程。
除了以上所說的幾點之外,學會和堅持課后反思是提升信息技術教學實效性的又一法寶。每節課結束后,教師都要仔細回顧批判性地考查自己的上課過程、表現,以及學生反映、教學效果等等,及時地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思考下次進行相同或相似內容的教學時該如何做,并累積教學反思筆記,已備再反思、再累積,長此以往,自己的教學水平定能有所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自然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