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采用的大都是“接受性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直接忽視了學習知識的過程,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研究性學習已成為我國目前教育改革中的熱點。主要通過探討開展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研究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來完成對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學習方法;存在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各種學習方式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廣義上是指學生研究問題的學習方式,狹義上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各門課程,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自我體驗、理解和運用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是指教師不把問題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學生通過教師啟發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下面主要針對高中人民版的歷史教科書展開對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一、開展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1.搜集歷史課題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
高中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搜集有關某一重要課題的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再把研究的結論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撰寫下來。一般來講,論文要有它的研究意義,要有明確的論點,分析及論證都要有依據,讓學生獨立思考,有學生自己的見解。
2.撰寫有關歷史題材的小型社會調查報告
學生圍繞某一歷史課題,組織開展走訪或是實地調查等有意義的活動,將搜集的資料和得到的結論以社會調查報告的形式撰寫出來。活動的進行不能盲目,組織者要事先選定調查的地方和對象,并做好各項記錄,在此過程中,學生們或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教師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歷史知識辯論
組織辯論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具有正反面的歷史問題,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雙方各持一個觀點,以正規辯論賽的形式組織開展活動。教師不能任意的將課題視為辯論課題,被選中的辯題一定要具備可辨性和適中性,是學生都比較有興趣或是比較重視的歷史問題,但必須要求這一辯題不偏向于任何一方,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4.適當地采取試教法
試教法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和學生進行角色互換,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給大家上課,從“學”轉變為“教”,在“教”中學習,做到真正的“教”“學”相結合。歷史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扮演自己的身份,把一些指定的歷史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教給其他學生。但是學生一定要重視每次的上課,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分析好教材,找齊所需資料等。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時的指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收獲。
5.自辦報刊,嘗試編寫歷史性事件
在對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了解后,可以讓學生嘗試“成為”一名編輯或是記者,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和編寫。學生不但可以模擬當時的歷史情境,也可以對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選取一個視角進行編輯。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讓學生明白掌握歷史事件階段性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在歷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高中生選取的歷史研究課題的范圍過于廣泛
由于學生以往都是接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作為一個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其還是有些生疏,不能很快適應它。因此,學生在選擇或制訂課題時盲目不合理地選擇了一些大范圍的研究課題。一個較大范圍的研究課題,由于它的文化范疇較為廣泛,學生很難把握住它的教學方向,不僅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也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搜集資料有一定難度
歷史具有過去性,歷史學科不像那些物理學科,可以通過做實驗來獲取所需結果。歷史研究性學習所需的資料很少有實物資料,一般都是以文字資料為主要參考資料,影像資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學生獲取資料的方式只能是通過書本上的文字敘述或是圖片資料,然后分析出與之有關的知識點來。
3.學生歷史知識薄弱,無法掌握完善的歷史知識結構
由于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單純用一方面的歷史知識或是一個角度去解決一個課題,它不僅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種知識進行整合分析,還需要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研究。但是大部分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都是不夠豐富的,那么它的知識結構自然也是難以掌握了。
歷史是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規律的一門課程,高中歷史更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一種熏陶,它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歷史觀,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讓學生懂得用歷史的眼光看世界。因此,在學習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學生要善于掌握獨立思考的方法,培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以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對社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