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有關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以及和平、和諧、和善、和順、和氣、和樂、和解等,指的皆是少“親”、失“和”和損“公”,則無“平”“諧”“善”“順”“氣”“樂”“解”可言。它不但告訴人們天下萬事萬物“和為貴’’的真諦,而且揭示了公平正義是通向理想社會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社會公正思想;發展;效率;和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進入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和以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的歷史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方針,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就胡錦濤同志社會公正的思想,筆者在本文淺談一下自己的陋見。
一、對社會公正的理解
什么是社會公正?
社會公正實際上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實質公正”和“程序公正”,兩者缺一不可。從實質公正的角度看,社會公正是由社會成員基本權利的保證、機會平等、按照貢獻進行分配以及社會再分配這樣四項基本規則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除此之外,從程序、流程的角度看,社會公正還包括程序公正。可以說,程序公正是實現實質公正的必要保證。沒有程序公正,就不可能有實質公正。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就現在我國存在的多層次和多形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來看,公平包含了多方面的含義:市場經濟規范中等價交換的公平;社會人權中自主權利的公平;公有制中按勞分配的公平;工作收入中的分配公平等。當今社會中,人民對公平的理解往往側重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角度。收入分配公平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或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在國民收入再分配后形成的收入差距的大小,它也是目前人們討論公平與效率關系時使用的概念。
二、社會公正思想與經濟發展效率
如何讓社會公正促進發展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相反,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是相互促進的。一般來說,交換的公平、權利的公平、勞動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更多的是相互促進的正向關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對立關系,上述的公平都反映了社會經濟關系的要求和人們之間正當的利益關系。所以,公平的競爭秩序、平等的社會權利和按勞分配原則的實行,有利于發揮制度的激勵和調節作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推動生產力發展。
1.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社會公正要認識到位
(1)社會公正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沒有社會公正的引領,經濟的增長不一定就會帶來社會經濟利益的增長、公共服務的均等、社會福利的共享等,反而有可能導致兩極分化。這樣就會導致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夠,何談發展,何談效率?
(2)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會公正通過對權利的合理分配、義務的合理承擔,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有序的發展。反之,如果缺少了社會公正,人心自然不平、不穩。這樣的話,制度的運行,政策的執行上就會矛盾不斷,阻力重重。社會都不穩定了,哪里來的發展,哪里來的效率?
2.行動是思想的實現,對社會公正的舉措要到位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公正,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發展的問題,發展不夠,發展不科學。實現科學發展與實現社會公正,是相輔相成的,不注重社會公正就談不上科學發展,沒有科學發展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在這基礎上,要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舉措,努力做大果實,努力分均成果,同時要更加重視公平,平衡差距。
三、社會公正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關于“要在繼續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的講話,更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平問題提出了新的重要看法。這也是非常符合實際的,非常深刻的,非常重要的,因而非常得民心。
社會是人的社會。實現社會公正,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個人具有公正之心,是實現社會公正相關制度有效運行的基礎。如果我們個人缺乏公正之心,每當自己屬于社會受損一方時就憤憤不平、希望馬上變革;而一旦自己屬于得益的一方時則沾沾自喜,千方百計不想變革,那么,實現社會公正的道路必將變得漫長而坎坷。只有每個人都懷著一顆公正的心,為實現社會公正竭盡所能,不懈努力,社會公正才會像黎明的光芒,普照大地,光輝燦爛。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0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