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目標和要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靈魂。鄉風文明建設要依靠“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民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道德教育和制度約束的方式來引導村民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從而使鄉風文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充分發揮其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的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鄉村文明;精神文明;道德
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其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能否建設好,鄉風文明建設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就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作一粗淺的探討與思考。
一、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本質
新農村的鄉風文明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精神文明建設。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而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的文化建設。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緊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且深入民心,就會在思想上、行為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又持久的影響。
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1.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鄉風文明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的提高,在農村形成崇尚文明和科學的社會風氣,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就會逐步適應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狀態。當前,我國農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2.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的精神動力
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農村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鄉風文明的建設,不僅關系到對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培養,還能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它對于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營造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讓農民養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農民向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轉變,具有重大意義。可以說,沒有農村的鄉風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精神文明。
3.鄉風文明建設為新農村提供了新鮮血液
通過鄉風文明的引入和建設,在農村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青年農民的義務科技培訓,通過舉辦各種免費培訓班,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使其成為發家致富的帶頭人,并通過先富帶后富,帶動整個村莊的發展,形成你幫我扶的團結互助的良好風氣,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新鮮血液
三、鄉風文明建設的問題及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鄉風文明的建設也面臨著諸多的新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農村文化設施落后、農民群眾思想觀念落后、農村衛生狀況較差、農村文化教育落后、農村社會管理落后、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突出等。
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這些問題,除了農民自身素質不高,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和社會轉型期帶來的無法避免的影響之外,在落實鄉風文明建設的工作方面,一是認識不全面,教育引導不到位,不少基層干部認為只要農村經濟發展了,鄉風就會自然文明,對鄉風文明建設重視不夠。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鄉村,無法為農村的公共文體設施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再者是協調不夠,在絕大多數農村,尚未形成合力建設鄉風文明,在工作機制上僅靠少數部門單打獨斗,推動起來比較困難。
建設鄉風文明,需要結合農村當地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有效的措施,扎實穩妥地開展工作。針對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鄉風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培育新型農民,因為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沒有“四有農民”,何談鄉風文明建設;加速發展農村經濟,不斷增加投入;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其次要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加大農村文化基本建設的力度,因為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基本條件,也是衡量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再者要加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以穩定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對鄉風文明建設的管理和引導,不僅要建立和完善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機制。最后要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要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加大農村矛盾糾紛的調解力度。還要加強普法教育,成立普法宣講隊,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
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農村的有機結合,必須建立協調機制,協調發展。鄉風文明建設要與制度建設精密結合,通過制度建設來保證鄉風文明建設,這樣農村精神文明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才能始終與新農村建設的保持統一的步伐。抓鄉風文明建設,從根本上就是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只要各級政府重視,真抓實干,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農村生活環境,才能讓農民懂文明、講禮貌,意氣風發、精神富足地投入勞動致富奔小康的大潮流中。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