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諸葛亮經天緯地之言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因勢利導而存鄭于危難,觸龍循循善誘而救趙于水火。言語得失,小則牽系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
下面就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談談說話的藝術。
《觸龍說趙太后》通俗易懂,但讀罷此文,大家腦中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何群臣強言直諫都完全沒有效果,而觸龍三言兩語就達到了目的?
一、把握心理,躲避鋒芒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要急忙進攻趙國。齊國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萬分緊急之下,觸龍愿意去勸諫太后。觸龍知道趙太后剛剛執政,愛子心切,如果觸龍像其他大臣一樣犯顏直諫,勢必會惹怒太后,觸龍先詢問太后的飲食住行和身體狀況,接著請托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談王位繼承問題,出語自然。
二、關心問候,緩和氣氛
觸龍在進諫趙太后時,并沒有像其他大臣,開門見山,而是巧妙地關心問候,觸龍先從自己腳有毛病,不能快走談起,顯得親切自然,大大緩解了太后心里的不安和憤怒,這樣就使兩人的談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巧妙安排,舒緩人心
觸龍進宮并不是為了簡單的噓寒問暖,怎樣才能合情合理,又能切中要點呢?他想到了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自己老了可是孩子尚小,希望能為孩子謀劃出路,觸龍雖然腿腳不便,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進諫也是人之常情,情節發展自然且不刻板。
四、投其所好,深入人心
觸龍談及自己的孩子舒祺,激起了太后強烈的好奇心,太后的疑問不知不覺切中了觸龍的心思,二人把談論的焦點轉移到了疼愛孩子的問題上。觸龍說道:“燕后出嫁時,太后為她遠嫁而傷心,她出嫁以后,您無時無刻不想念她,可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回來。’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巧妙而深入人心的發問引發了太后的想象,觸龍已經慢慢地俘獲了太后的心。
五、動之以情,以理服人
觸龍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燕后,是因為太后沒有從孩子的切身利益考慮,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考慮的長遠一些,就要讓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僅僅依靠權勢、父母。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擊,以理服人,最后達到了成功勸諫的目的。
語言的藝術是無窮的,觸龍勸說技巧有力地告訴我們,把握人物心理,講究說話方式是勸諫成功的有力保證。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于知識和技術,52%取決于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
今天的語文教學新增了口語交際和語言的探究討論。語言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我們要勤奮學習,積極探索,努力使自己的語言更具藝術魅力。讓我們銘記觸龍經典的勸說故事,努力駕馭語言這只神奇之舟,在生活的長河中乘風破浪,搏擊未來!
(作者單位吉林省孤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