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一部空戰大片《紅色機尾》再次讓人們找回了那種飛行的感覺,機翼,螺旋槳,轟鳴的馬達??不論在哪個國家,飛行員都親切地稱他們為“她”,這是飛行員的傳統,他們愿意賦予自己的戰斗機生命,更是賦予一種平安歸來的寄托。和平年代,他她們卸下了一身戎馬,卻依舊受到人們的追捧。不僅是因為她們出色的性能,也是因為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美國“野馬”戰斗機被是人們公認的殿堂級的活塞戰斗機。由于參與過許多勝利的戰斗戰績顯赫,“野馬”常常與勝利聯系在一起,半個世紀以來,許多汽車和飛機品牌名稱采用其“野馬”的設計和名稱,足以見得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納粹德國空軍元帥的赫爾曼·戈林在戰后接受訪問時曾說:“當我看到P-51在柏林上空時,我知道大勢已去!”
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前期的閃擊戰頗見成效,英國感受到壓力于1940年派出一個飛機采購團向美國訂購戰斗機。美國北美飛機制造公司答應在較短的時間內為英國生產一種新式的戰斗機。
經過120天的研制。編號定為P-51的飛機成功試飛。英國人給它取名為“Mustang”,于是“野馬”由此得名。
由于轟炸機的危險性太高,在二戰初期的英國少女口中經常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要加嫁給誰也不要嫁給開轟炸機的”。因為轟炸機的危險性太高,在1943年秋季的行動中,有上百名轟炸機飛行員戰死沙場。后來美國啟用P-47為戰斗機護航,可是P-47就算是掛滿了副油箱也無法給轟炸機提供全程護航,而其他機型有遠距離的航程卻無法與德國的梅賽施米特BF-109型戰斗機相抗衡!于是美國陸軍和航空隊明確表示:如果仍然沒有一種戰斗機能給轟炸機提供全程有效的護航,那么戰略轟炸行動就必須中止!
為此英美兩國在“野馬”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 結果大家發現改進后的“野馬”戰斗機在9000米的高空仍然具有極高的機動性。從此美國轟炸機終于有了可供全程護航的戰斗機。然而當時的P-51B/C型卻存在著很多的缺點,比如:坐艙視線眼不好;機槍火力不強(當時的野馬戰斗機上只裝有四挺12.7毫米機槍);還莫名其妙的卡彈。終于在1944年北美公司推出了“野馬”式戰斗機中最成功的型號——“P-51D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那銀白色的外殼和流線形的機身。
早期野馬(P-51A、A-36A)采用艾利森V-1710發動機。這一系列的發動機僅有一級一速機械增壓器,當飛行高度超過12000英尺之后,輸出功率下降很快,使得高空性能不佳。之后的型式改裝由英國勞斯萊斯授權美國派卡德公司生產的梅林發動機(V-1650)。裝有兩級兩速的機械增壓器,充分改善15000英尺以上的功率輸出,這就是后來最著名的P-51B/C/D。
機身結構
因為該機型的設計師之一曾在梅塞施密特工作過,所以“野馬”的早期型號很大程度受到BF-109的影響,革命性的層流翼型、強力襟翼、寬距起落架和可收回的尾輪。滑油散熱器安裝在后機身,散熱器進氣口延伸到機腹形成了野馬的識別特征。英國指定發動機為直列液冷式,艾利森 V-1710 12 缸 V 型是唯一適合野馬使用的美國造發動機,其動力稍顯不足,限制了原型機的高空性能。
P-51的機身設計簡潔精悍,搭配著層流翼剖面型、標準翼厚比的主翼與五段式襟翼(后期還改進了控制面,使低速到高速都有良好且均質的操控品質)。這使得P-51擁有絕佳的飛行性能。而滑油和冷卻水的冷卻器順勢由機尾向前延伸至機翼下方。由于不像“噴火”式等戰機將冷卻器裝置在機翼上,因此P-51擁有較一般戰機更大的燃油籌載。早期的P-51由于政策與配額問題,沒有渦輪增壓器可用,因此是配備美制的艾利森V-1710一級增壓發動機。V-1710雖然較扎實抗損,且妥善率高,輔以“野馬”的機身設計,使早期的艾利森野馬擁有相當突出的低空性能。但缺乏兩級機械增壓器讓P-51在高空時必須面臨馬力不足的問題,連帶使得初期機型的高空表現不盡理想。早期的艾利森動力野馬雖一度是當時歐陸的低空速度王者,卻無法適應當時歐洲主流的高空高速空戰生態,只能屈居低空高速偵查與掃射的次要角色。直到1942年開始換上英制梅林發動機后,P-51的性能始突飛猛進、為其贏得大量的訂單,并在1943~1944年之間趕上盟軍最重要的長程護航需求。P-51繼承了P-38和P-47的戰果并將之擴大,快速扭轉了歐陸上空的戰力天平,終于贏得了“史上最偉大戰機”的美名。
與中國的淵源
在中國戰區方面,1943年首批早期型的P-51B野馬進駐中國昆明交付給美國駐華空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飛虎隊”。之后在1944年中美混合團第十四航空軍開始也使用P-51B,在1945年大批P-51C、D和K交付到中國空軍手上。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野馬負責押解日方代表乘坐的飛機到芷江投降。
抗戰勝利后, 國民黨軍隊把P-51戰斗機用于國共內戰。1948年9月23日,一架第4大隊的P-51由北平起飛到吉林四平機場由解放軍接收,之后又有兩架。1948年解放軍又在錦州找到幾架,同年11月解放軍成立了第五修理廠,先后修理了36架,令解放軍可用的P-51達到39架。當中大部份是P-51D,其余是P-51K。1949年10月1日成立時總共有9架P-51參與開國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