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屆奧運會的物質遺存,帶給人們強烈震撼的奧運會主場館不僅僅向世界宣示主辦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同時其巨大體量也在人類建筑史上留下濃里重彩的一筆。最近,美國郝芬頓郵報評選出奧運史上最美的十大主場館,借以表達對百年現代奧運的敬意。
北京國家體育場
TOP 1由2001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與中國建筑師合作完成的巨型體育場設計,整個體育場結構的組件相互支撐,形成網格狀的構架,外觀看上去恍若樹枝織成的鳥巢,其灰色礦質般的鋼網以透明的膜材料覆蓋,其中包含著個土紅色的碗狀體育場看臺。在這里,中國傳統文化中鏤空的手法、陶瓷的紋路、紅色的燦爛熱烈與現代最先進的鋼結構設計完美地相融在一起。整個建筑通過巨型網狀結構聯系,內部沒有一根立住,看臺是一個完整的、沒有任何遮擋的碗狀造型,如同一個巨大的容器,賦予體育場以不可思議的戲劇性和無與倫比的威震力。
TOP 2慕尼黑奧林匹克運動場
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整個主場館最新穎的地方便是其半透明帳篷形的棚頂。45歲的斯圖加特建筑師拜尼施,受1967年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德國館一個小小的帳篷式結構的啟發,完成了此次設計。整個棚頂呈圓錐形,由網索鋼纜組成,網索屋頂鑲嵌淺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使覆蓋內部光線充足且柔和。拜尼施運用絕妙的隱喻手法,將蜿蜓的奧林匹克湖作為背景,而主場館連綿的帳篷式懸空頂篷則仿佛阿爾卑斯山山脈一般,將體育場館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TOP 3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
巨大的下沉式碗狀設計,使得2012倫敦奧運主場館被媒體親切地稱之為“超級碗”。雖然在設計揭曉之初便飽受“山寨鳥巢”的質疑,但英國人還是以其“史上用鋼量最少的奧運主場館”而備感自豪。整座體育場建在一個三面環水的鉆石形小島上,通過5座橋梁與其他場館相連接。整個體育場館被336個25米高的臨時垂直板“包裹”起來,這種由大麻科植物做成的多孔、十透明印花織物,可以讓整個場館都“自然呼吸”。而沒有在頂部設置主火炬臺,也讓它成為絕無僅有的奧運主場館之一。
TOP 4悉尼ANZ體育場
與“倫敦碗”一樣,2000年悉尼奧運主場也宮也采用了Populous公司的設計。其兩翼呈拱形支撐頂部,并舒展地延伸向兩側。同時,雙拱形的屋頂看上去就像翻滾的云朵,微妙地懸掛于拱架上,并伴有精美的懸索形成的網絡。整個設計與悉尼歌劇院的帆形頂篷一脈相承,讓人一看便能聯想到澳大利亞獨特的建筑語言。天篷由半透明的聚碳酸酯組成,既可為大部分觀眾遮擋陽光,又能使中央草坪得到必要的日照。該體育場可在12小時內從橢圓形轉化為正方形,這也使得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能舉辦5種不同體育賽事的場館。
TOP 5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
這座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體育場,在西班牙著名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主持下得以翻新,并最終成為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卡拉特拉瓦設計最大的亮點是其精巧的頂棚,宏偉而又不失典雅的設計擁有3項世界紀錄——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體育場頂棚,還是目前為止最大的透明頂棚,同時也是最大的塊在體育場落成之后才安裝上去的頂棚。在設計師看來,藍色有光澤的頂棚能帶給體育場友好、開放、明亮、歡快的氣氛。
TOP 6
墨西哥城大學城
綜合體育場
這座以火山為原型,建于一整塊紅色火山巖上的體育場,于1952年開放使用,最初被當作美洲各大學問足球聯賽的賽場。而整座體育場最值得一看的部分,則是由著名雕刻大師DiegoRivera以瑪雅圖騰為原型創作的一副巨型浮雕。
TOP 7
赫爾辛基奧林匹
克體育場
這座落成于1938年的體育場在奧運史上,可謂歷經波折。由于1940年夏季奧運會因為二戰而取消,它直到1952年才有機會成為世界的焦點。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是純實用建筑主義風格的代表,而且是20世紀最壯觀的建筑之一。
TOP 8
蒙特利爾奧林匹
克體育場
昵稱為“The Big O”的蒙特利爾奧運主場館,得名自其酷似甜甜圈的圓形屋頂。雖然這座外形新穎的建筑被當作當代“有機建筑”風格的典范,但卻因為其龐大的建造成本以及無止盡的修修補補,而讓蒙特利爾奧運會深陷債務泥潭。
TOP 9
雅典帕那辛納克
體育場
“帕那辛納克”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漂亮的大理石”。作為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地,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部由大理石興建而成的體育場。如今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它早已超越建筑本身,而成為現代體育的圖騰象征。
TOP 10
東京國立霞丘陸
上競技場
位于東京新宿區霞丘町的1964年東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體育場之一,被稱為“偉大的老人”。體育場由日本國內著名的建筑大師片山光生設計,呈不對稱的橢圓形,從建筑的角度來看擁有完美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