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劉定河交談,能得到許多提煉自日常生活的智慧,這些智慧隱身于生活而常常被人忽視。一旦經劉定河提醒,你便能獲得重新打量生活的視角和一次愉快的恍然大悟的經歷。
她的“八小時之內”,關乎“八小時之外”
天氣炎熱,劉定河在正午從城南高新區趕過來,她一坐下便自言自語:“平時很少過來。”采訪地點的窗戶正對著鉑金城,劉定河望著窗外的景色若有所思,忍不住和身邊的人聊起來。“鉑金城這邊人氣如何?這一片商圈呢?都有些什么樣的商家?……”
出于偶然,在國營企業上班的劉定河在1997年調動到了倍特廚柜從事銷售工作,在此之前,她在化工行業上班,與廚柜毫不搭界。劉定河迅速地適應了新的工作,并且將其視為一件既新奇又有趣的事業。在那個時代的成都人生活當中,廚是廚,柜是柜,比起廚柜,成都人更熟悉灶臺。“我的適應能力不錯。”她說,并不過分謙虛。從劉定河身上,旁人能明顯地感覺到她時刻都在思考,時刻都在對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
身為女性,同時身為企業高管,劉定河有一個絕妙的理論:“女性企業家賣的是產品嗎?當然不是,我們賣的唯一產品是家。”唯有廚師懂得廚師做菜的喜樂和艱辛,唯有主婦能懂得主婦,劉定河和所有女人一樣,生而心思細膩,從她作為一個銷售人員開始,她便將自己的細膩與觀察力發揮到了極致。
她以提問的方式向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和產品:“我問問你,你做飯嗎?”得到肯定答案后,她再問:“那你搬入現居地多久了?東西是不是越來越多?你的廚房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了?”再次得到肯定回答后,她笑得胸有成竹:“是不是很想像換衣服一樣把整個廚房都換掉呢?但你知道,這可沒那么容易,看,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可以升級的廚房。”
一個以固定形態出現的廚房,可能只在使用初期帶給人滿足感,漸漸的,更新換代的小家電出現了,家中添了人口,餐具的數量便噌噌往上升。劉定河認為女人對廚房的要求決不亞于對衣柜的要求:“衣柜里總是少一件衣服,總是覺得沒有地方再放進一件新衣,那么廚房呢?廚房是不是再也塞不進一個蒸汽咖啡機?”
劉定河“八小時之外”的生活與尋常女人無異,她在廚房與餐廳之間忙碌。而這“八小時之外”的生活經驗給了她一個靈感:她認為,廚房與餐廳,是全家最有地位的兩個區域,而且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她解釋道:“想想看,當你還是一個小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后是不是最先走進廚房找外婆、奶奶或者媽媽?你是否曾以崇拜的目光注視在廚房忙碌的家人?廚房,是一個人最初始也是最牢固的記憶,它曾給予我們情感和物質上的滿足感。”每一個家庭的成員,在“八小時之內”各自忙碌,餐廳是他們必然相聚的地方。“是不是?對于一個家,最具分享精神的地方就是廚房與餐廳,在這兩個地方花費再多的心血,也是值得的。”
請叫我“生活顧問”
劉定河之所以在甫一接觸廚柜行業時便充滿了興趣,是因為這個行業與人、人的生活有親密的關系。她覺得站在第一線與那些懷著疑問來買廚柜的人聊天本身便是讓人鼓舞的,在這些興致勃勃要重新打造生活環境的人身上,她看到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前段時間,劉定河代表倍特廚柜給幾位特殊的客人冠以“榮譽客人”之名,其中包括在川大任教多年的夫妻倆。兩人是倍特廚柜十幾年前的客人,購買早已結束,他們與這家企業之間的緣分卻并未結束。這些年,夫妻倆一直關注著倍特廚柜,他們主動提出意見,從這些意見當中,劉定河再次發現了她起初愛上這個行業的原因:對生活的誠摯熱愛。
該如何生活,這并不是一個問題,該如何生活得更加舒服,這才是問題。劉定河笑著打趣:“你們身邊有沒有總是為誰洗碗誰做飯這種問題吵架的情侶?一定有吧?”也曾有客人在咨詢劉定河時當場吵了起來,男的認為“洗碗沒有成就感,我不洗,”女的說:“不是我不愿意煮飯,廚房實在太臟太難收拾了。”說到這里,她嘆了一口氣,臉上寫著“理解”二字說:“如果沒有一個看著合心意、用著順手的廚房,誰也不愿做飯,這我能理解。生活是可以膚淺也可以復雜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講技巧,當你無法通過說服的方式讓一個人對廚房感興趣時,你可以讓廚房改變。”
“原來廚房可以這樣!”這句話于劉定河而言是莫大的贊賞,她將自己定位為“生活顧問”而非銷售者,收獲他人的驚喜比收獲業績更有成就感。“如果有意規劃一個廚房,告訴你一個技巧,你得先自己去了解那些你想擺放進廚房的電器,再對將來的生活有一個前瞻性的規劃,給將來會買的電器預留插座和空位。當一個消費者,得先‘教育’好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照顧你的需求,為你匹配資源,將你的生活打造得盡善盡美。”
若讓男人規劃一間廚房,他們可能最關注家電的功能,若讓劉定河規劃一間廚房,她則會像福爾摩斯一樣追蹤每個細節。誰做飯?做飯的人身高幾何?她彎腰久了會痛嗎?洗碗的人脾氣如何?是不是洗碗時彎腰久了就喪失耐心?更愛吃面食嗎?有沒有可供和面的寬大臺面?幾口人?鍋有多大?……“生活顧問的工作是幫助他人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我得先弄清楚,這個人現有的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劉定河喜歡自己做飯,她自豪地說:“在廚房里,我是專家,”她不僅可以從專業人士的角度對廚房提供意見,她也是一個資深主婦,一位母親。劉定河19歲的兒子剛上大學,一說到兒子,她并沒有像大多數母親一樣流露出溺愛的表情。她說起兒子,像是偶然間提起某個很有趣的朋友:“我和我兒子,我們是對方的狗頭參謀。”
劉定河時常困惑一個問題:“我這種年齡的人,當我需要以師長或長輩的身份對晚輩提點意見時,即使我出于好心,是否多少會讓對方覺得有點難以接受?那,能讓對方接受的方式又是怎樣的呢?”兒子給出的意見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方式不一樣,能不能給年輕人一個犯錯的機會?以此為前提,可能你的態度也會變得讓人易于接受。”兒子常常向劉定河請教的問題則關于年輕人的友誼,和誰交了朋友?該怎樣看待友誼?兩個朋友關系突然變得不好了該怎么辦?性格豪爽的她便盡量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回答兒子的問題。兩人時常互相“洗刷”,前些天,兒子在媒體上看到她的照片,便“嘲笑”自己的媽媽說:“一點也不像你。”
從兒子的疑問當中,劉定河獲得重新學習的機會,作為管理者,作為長輩,她悟到了一個道理:盡量不要干涉他人的生活,不必強求人和人必須一樣。“就像我關注劉翔的比賽,不代表我能要求每個人都關注他。”
不必強求,倒也不是毫無要求,劉定河對自己的員工有兩個簡單的要求;第一,和她一起出差的同事,一定要給家人帶禮物;第二,一定不能以減肥為借口拒絕各地的美食。“看一個人對生活有無熱情,最簡單的方法是看他對待美食的態度。”
劉定河眼中最好的廚柜,是可以不斷升級的廚柜,她心目中最好的人生,是給未來預留出空間的人生。她笑說不是每個人的家里都適合擺一臺闊氣的對開門冰箱,她認為因為少準備了一個插座導致一戶人家無法增添某種小家電是對消費樂趣的剝奪,她見過太多盲目甚至是無計劃的“計劃”,作為生活顧問,劉定河說:“一個廚房,只是看起來漂亮是不夠的,你得賦予它性格。”她用最簡單的語言向人解說什么是“傳遞價值”,“那就是,把你對一個事物的熱愛分享給其他人。”
劉定河講堂
有愿景,便有人生
常有人跟我開玩笑說,女人的有效工作時間比男人多一些,這是女人的優勢。我仔細思考后認為,細致、認真、善解人意才是女人的優勢。職場中的女人應當擁有向前向上的決心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心里有愿景,才能朝著愿景而去。怎么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每個女人自己應該問自己的問題。在行動之前,問問你自己: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