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醫生不信任,近期一起發生在廣州的反映醫患關系的“錄音門”事件引起公眾熱議。事實上,錄音筆就像一堵墻,猜疑心理會讓醫患無法建立良好溝通,最終醫生和患者都會成為受害者。
2011年9月21日,1歲5個月大的男孩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治療。直到11月初,小涵經歷了治療、回家、重新返院治療的一系列波折。
此期間,患兒父親懷疑醫院過度治療,要求全程參與專家會診討論并進行錄音。而醫生認為,家長的不信任、不配合,延誤了救治,用藥時,要求步步簽字進行確認。一時間,醫患矛盾激化。雙方“劍拔弩張”。
錄音合法但不推薦
這一事件被媒體披露后激起了公眾的熱議。究竟診斷錄音能否作為證據?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董正偉律師告訴記者,錄音是一種合法的證據,但是它是否在法庭上被采納,取決于法官對案件的判斷,以及該證據與其他證據的相互關聯性和印證性。民眾錄音取證,是一種自我維權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但是從側面來看,則反映出一種不信任感,并且對醫生也不太尊重。
一些醫生對于錄音持反對態度,稱這樣會增強他們的戒備心理,嚴重妨礙他們的正常工作。
也有部分醫生并不反對這樣做,但他們仍感到這樣不被尊重,很難和病人良好交流。
—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區醫師告訴記者,實際上,患者家屬的這種追蹤行為,并不會有多大的效果。因為一種病一旦在大醫院確診,那么到了其他醫院仍然會有相同的結果。除非某種病是疑難雜癥,到每個醫院檢查結果都會是待查,但診斷結果也還是一樣。
從“錄音門”事件不難看出,在病人在求醫的過程中,猜疑心理占了上風。其實,醫患之間關系緊張,對醫對患都不利,但最終受害的是患者。因為患者不相信大夫就很難配合檢查和治療,大夫人人自危,會造成治療中強調安全性而忽視徹底性的傾向,這不僅會使病人一個病須分幾次看,甚至長期難以治愈。
不信任源于對未知的恐懼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史占彪博士認為,“錄音門”的發生,原因在于當前社會民眾存在著強烈的不安全感,醫療事故、過度治療等事件頻頻曝光,使得人們的不安全感進一步加劇,因而努力采取各種方式自我防護。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關服務部門一度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責任,又由于業務繁忙,與民眾溝通交流不到位,患者很容易產生埋怨、怨恨等心理,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誤解。當然,某些政府部門不作為、監管不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
但他表示,采用錄音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很明顯的,錄音筆就像一堵墻,把本來充滿靈性、悟性和關愛之心的醫生與熱切期待幫助的患者隔開,只能促使醫生機械、刻板而“規范”地例行公事,甚至還可能導致厭煩,醫患無法建立良好溝通,因而加深誤會與誤解,最終醫生和患者都會成為受害者。面對這種情況,醫生坦然面對,依法保護自己正常行醫的權益是必要的,患者及家屬保持警醒,保留知情權,擁有維權意識也是能夠理解的,只是要權衡利弊,合情、合理、合法。
華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師茍炎也認為,“錄音門”事件是一種不信任感的體現。眼下,一些錯判、腐敗和不安全事件,使得人們開始形成及時留證據的習慣,來保護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信任感也可以理解為—種安全感的體現。人們很大程度上的不安全感,來自對未知的恐懼。這也就是說,人們對未來越有控制力,就越有安全感。比如:人們知道某天某時,會發生某事,就會覺得應對自如,不會恐懼。反而,如果一個人無法預知未來,他會以保護自我為前提,搜集各類證據。這么看來,錄音門事件的發生并不奇怪。
事實上,單就“錄音門”事件來說,倘若醫生能及時告知病人的情況,并進行正確的引導,并且能讓患者獲知多渠道的信息,那么患者就不會對診斷表示懷疑。信任感的重建,更多在于醫療常識的普及和信息透明化。
信息不對稱讓猜疑心加劇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孔令雪認為,醫患矛盾激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比如:患者去醫院看牙齒。醫生開出CT檢查、核磁檢查等數十種化驗項。而對于患者來說,究竟哪些檢查單真正有用,哪些是醫生為了經濟利益開的多余的檢查單,患者心里沒有數。正是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患者的猜疑心理使得信任感不斷降低。由此,信息公開化、透明化顯得很重要。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對于醫生,畢竟術業有專攻,很多醫學上的知識無法讓患者真正明白。如果公眾監督過度,過分參與醫療過程,也會干擾醫生的正常行醫。
此外,孔令雪還分析說,在美國,社區醫院承擔80%的醫療服務,而在中國社區醫院承擔的還不到20%,呈一種倒掛的形式。目前,由于一些社區醫院的醫療資源、醫師水平并不被看好,于是很多病人被迫花費更多的金錢去求醫,然而當付出超額經濟代價,但是沒有得到相應的醫療服務、醫療保障時,這種矛盾就容易被激化。
醫學的局限性,讓醫患關系滑入“冰點”
事實上,醫患矛盾根源在于,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規律。然而,很多患者家屬對生命的期望值過高。要求醫生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發生死亡或意外,往往迂怒于醫生。這也就是說,醫學技術是有限的,而患者的期望是無限的。我們不能只強調醫學的先進性,而忽視了醫學的局限性。如果患者對醫學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出現意外,很容易導致醫患沖突。其實,醫生能做的通常有三件事:減輕痛苦、適當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其實,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并非做好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做好溝通就能解決,而是需要伴隨社會的發展、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醫務人員素質的提高、患者認知度的不斷提升等多方面共同促進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努力。
(編輯:唐棣)